【惜食惜物】90後成身衣物執返來 家人:同乞兒有乜分別

【惜食惜物】90後成身衣物執返來 家人:同乞兒有乜分別

【惜食惜物】
現年28歲的郭子瑋(Kelvin),是大學兼職教學助理,這位素食者直言自己只是七成freegan。Kelvin約五年前開始「拾荒」,年多前更嘗試務農,希望減少浪費,亦求自給自足。一星期三日留在港島上班,其餘時間則待在元朗的小屋生活,出入靠單車,回歸田園,學習與自然共生。他說在念大學時因緣際會下跟隨一位美國freegan到本地超市「拾荒」,驚覺滿足城市消費的背後,有數之不盡可食用的食物成為垃圾,及後網上二手物品交換平台盛行,家中的「垃圾」或成為別人所需的好物,更令他深信不是所有事物也可用金錢衡量。

Kelvin在元朗的居所約300餘呎,擺放各種或從垃圾崗,或從別人手中得來的二手家品。「我想整間屋中,大概有九成的物品也是免費的。儲物櫃是從網上得來,垃圾站執了一張茶几,後面的層架是自製的。這個廚櫃是友人送贈,我是第三手用家……」這位九十後仔細地介紹家品的由來。他強調,一切家品能不買便不買,本身不完好的,便落手維修組裝再重用。惟有部份衞生物品如牙刷就無法不買。對他而言,堅持用二手物品,不僅省錢,更可減少消費及背後產生的浪費。

現年28歲的郭子瑋為大學兼職教學助理,一身衣服也是從垃圾站執回來的。

元朗垃圾站尋寶執靚衫

元朗有不少大型垃圾站,是非法棄置大型垃圾的黑點,亦是Kelvin的尋寶地。記者隨他「尋寶」,見他在垃圾車間熟練地翻找,不到半小時,便尋來大量整潔的衣物。他苦笑道:「有時一夜間,會突然冒出大量衣服,撿也撿不完。」他推算,大部份本來是回收機構收集的捐贈衣物,因無法處理而遭棄置。他慨嘆:「如果我把垃圾站的衣服全部撿回來,我每天穿一套棄一套,也有數年不會重複。」

除了在生活上減少購物,Kelvin亦會透過家居回收來減廢。廚餘用作堆肥,金屬、塑膠、廢紙或玻璃等可回收物料,會井然分類,再捧到區內的回收點去。每月製造的垃圾,只約一個小背心膠袋的份量。然而,因工作需要,Kelvin每星期約有一半時間會留在港島區,食物、交通及其他生活雜費,每個月的開支仍需約4,000元。即使要購物,亦會選擇對環境友善的商品,或光顧區內的無包裝商店。

投入「拾荒」的五年間,Kelvin直言最難是如何應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苦笑說:「以前同家人也有較大衝突,拾荒初期,他們罵我『咁做同乞兒有乜分別』。」幸好其後漸得家人的理解,化矛盾成支持,身邊好友亦對其環保的堅持稱讚不絕,成為他的持續動力。

元朗有不少大型垃圾站,是非法棄置大型垃圾的黑點,亦是Kelvin的尋寶地。

Kelvin指垃圾站內遭棄置的衣服量,若是每天穿一套棄一套,也有數年不會重複。

Kelvin的住所約300餘呎,擺放各種或從垃圾崗,或從別人手中得來的二手家品。

記者:沈敏怡
攝影:鄧鴻欣、蕭志南、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