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香港的冬天、冬季不再來、年花謝了春紅,也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熱風。
可以省省了,這種文藝腔,現代人的慨嘆是:往後血本都不必花在冬裝、過年沒氣氛、年初一開冷氣,成何體統?
還是聽聽前天文台長怎麼說吧:不要再吃巴西雞翼。
孤陋寡聞所致,不知道巴西雞翼是什麼模樣,要少吃一種危害地球的動物,應該是牛;若說過度包裝,超市無論動植物,發泡膠再加保鮮膜,人吃了裏面的東西會消化再排泄,地球卻消化不了那些塑膠。
不吃雞翼、牛尾、豬腳,只吃素也不是辦法,要認真計較起來,許多好吃的菜也在蠶食森林。台灣最高質素的高麗菜,也需要在高山上種植出來,不少山林也變成種植場。
即使過着吸風飲露的日子,也別以為可以減少溫室效應;喝着一口甘甜的烏龍茶,卻忘了最好喝的烏龍茶,種植地方海拔越高越好,一畝茶場就要犧牲許多樹木,關於毀滅地球,真的沒有誰比誰高尚。
不過,我們無論怎麼吃,怎麼穿,只要會買東西,總會有垃圾;就算要斷捨離,那一斷一捨,同時也把放家裏的東西變成垃圾。所以,如果垃圾分類都沒做好,像前天文台長建議往後立例禁止建築商蓋玻璃幕牆大廈,未免遙遠。
眼前可以做的就是要垃圾分類,廢紙至少可以有機會再造。香港生活習慣對氣候影響做了多少工夫?光是垃圾分類,已不成氣候。住過那麼多香港的大廈,垃圾桶從來只有一個,我們在垃圾處理的上游,實在有心無力。
台灣的大廈,一早已經不惜住戶的方便,倒垃圾要到地下室垃圾房處理,每次倒垃圾,都是一項大工程,我住所的垃圾房,有很多個桶,分為廢紙、塑膠類、寶特瓶、乾淨的紙袋、乾淨的膠袋、一般垃圾,當然還有冰櫃放廚餘,最厲害是還有一個小盒子,放廢棄的電池,大型電器用品要棄掉,可以跟管理處說,他們會另行處理。
這方面,台灣日本韓國都比香港先進很多,先處理好垃圾分類再說吧,不吃巴西雞翼,只是未學行,先學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