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人語】
麥玲玲詮釋「明日大嶼」最終一場空的車公預示,毫無科學根據?好,那就請來國際著名的城市景觀建築師James Corner為香港發展把脈,他剛完成星光大道改頭換面的龐大工程,親身感受香港發展所面對的角力與桎梏。他既不認為填海造陸是唯一紓緩房屋問題的良方,更反對「逢舊必拆」的走火入魔都會核心價值。
「香港正處於一個野心、慾望旺盛,卻又受制於保守觀念的拉扯困局。既怕落後想增強競爭力,但同時又太過保守、猶豫甚至焦慮(anxiety),寧願唔做唔錯(preference may be to do nothing rather than something)。」問到這六年由構思到完成重建星光大道、深入社區了解香港文化得出最強烈的感覺是甚麼?這位美國建築事務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行政總裁略為思考便率直而談。
造人工島 不如建摩天大廈
不是停手,是不斷啤出大白象。我問James如何看待香港5,000億元的東大嶼填海造島計劃?填海是唯一紓緩住房不足的良方嗎?「這個要專業人員來研究,但我覺得填海也要權衡保育文化和生態價值(cultural ecological value)的因素。很多人討厭高樓和高密度住宅,但我不介意摩天大廈,大家必須明白不可逆轉的代價,如果要發展郊區,我寧可接受多建高樓來保住生態地域。」
城市,如美鐉。需要保鮮,也不應遺忘保育。從來,他眼中的香港國際大都會像個過度活躍的多元城市,如今卻有點呆滯,需要新鮮空氣之餘,更急需新鮮(fresh)的空間。香港無疑是承受着全球最高地產市場壓力的地區,寸金尺土。但一味的拆拆拆,盡量擴大地積比率的肆意創建,難道就是一個宜居城市的發展理念?
「我覺得重要是把整個城市視為拼圖(collage)去構建,新與舊並存,我不是消滅者(eraser)的信徒,在上位者應該對城市建設敏感並有人情味,透徹了解社區資本。」James指倫敦是個很好的示範,她有很多逾百年的古老建築進行了很潮的內部翻新,不會動輒就拆卸重建,這些建築更出奇地融入社區創造新的文化價值。他指現在甚至連深圳都大膽將荒廢的舊工廠區活化為文化藝術園區,同時在附近加建新樓或配套以銜接不同用途。
政府糟糕 「才會消滅所有」
從來,鏟平再建最簡單撇脫,太多建築師為了名,亂建譁眾取寵的所謂「地標」,最後淪為奇醜的城市污點。
James深信解決問題、將挑戰變為賣點,才是建築師的存在價值。「舊建築會給予新建築特別的價值,令其升呢為有獨特性的象徵意義(unique identity),重要是成熟、自信、有洞見和膽量的發展商去做才行。」
James認為一個城市的發展可以貪新而不忘舊,尊重歷史地向前,像他的紐約著名High Line項目,把廢棄鐵路改成空中公園。「只有糟糕的政府或發展商,才會消滅所有(erase everything),並且令到所有地方都一個面貌。紐約的soho、中部或金融地區,都有新舊交融的社會質感(social texture),只要夠創意,古老建築活化會令新建築物更有競爭力,我喜歡這種人性化的保育。」James補充,就算三藩市與紐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態度都不同,「首先要做個好的聆聽者,盡量問問題,要知道市民需要和不想要甚麼。」他更透露有港人建議在星光大道海濱建造一列過山車。
自謔不是「規管控政府」的粉絲,James也崇尚「少來監控,多點考慮(less regulations, more considerations)」,「我經常都想鼓勵商業機構和政府可以一起合作,每個城市項目都值得有詳盡深入的case by case討論,城市發展不能凌駕於市民的意見。」
公共空間 送給用家的禮物
像這次與新世界發展合作重建星光大道,讓他頗感意外的是,作為賺錢為先的商人,掌舵人鄭志剛除了起樓、餐飲和租賃之外,對文化藝術亦相當的重視。「他本身是個藝術愛好者,他想要的星光大道公共空間是當代(contemporary)和新鮮(fresh)的,要預留空間作藝術表演和擺放藝術裝置、搞節慶和市集,要人人都可以享用。」
James記得,最初看到星光大道設施已老化、環境很差(deteriorated),很多建材已經殘破脫落,而且南邊被樹蔭擋住看不到海濱和香港的天際線。他把心一橫,「要清除阻擋無敵海景建景觀長廊(view corridor),要簡約同時要有慷慨的比例(generosity of scale)。」他視「公共空間」是建築師送給使用者的禮物,星光大道有無敵海景、陽光、月色、流雲、輕風為資源,自然要好好發揮。
他形容星光大道重建最大挑戰是作為私人發展商主導的公眾項目,「不只對一個客,所以拍板前需要極大量的諮詢,考慮也必須更慎重,要顧及本地持份者,同時要滿足升斗市民,圍繞這公共空間的還有許多建築物和使用者。許多參與(engagements)等於很多人參與,有人就有意見,自然涉及政治,有共識、有好的設計最終還是能迎刃而解。」
採訪:鄭天儀
攝影:鄭明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