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張敬軒寫過一首歌叫《餘震》,當時講的是餘情未了,那時還沒真正經歷過餘震。地震。其實是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前夜凌晨四點台灣地震,震源就在士林區,台北市中心也搖晃得很厲害;躺床上看電影之際,突然聽見轟的一聲,以為是電影效果,看見掛畫微微搖晃了一下,才恍然明白又是地震。
在台灣已經數不清是第幾次經歷地震了,對防震措施雖然熟讀過,防災意識仍然不夠敏感,老神在在的上網看地震資訊,不當一回事。
終於去年初有次地震,好猛,床變成搖籃般,書本的字體想會跳出來般。每次餘震都雖然短暫,卻讓人在隨時會晃動的視線中,感受何謂無常。
於是乖乖的按指示躲到床下,卻原來早已擠滿了大疊油畫,只好走到書房躲書桌下,慌忙間也沒有添衣。其時寒流正盛,有一震沒一震的,也不知要蹲這身挨冷到什麼時候,半小時過去,若有人一起蹲檯底還好,一個人這樣的姿勢,自覺有點尷尬,還是慢慢走回睡房,躲進溫床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忽然想起,兩個人的好處,不只是一起吃飯可以多點些菜式。又記得誰說過,開車時最要記得穿乾淨的內褲,不然一個意外死了,驗屍時免得失禮,不禁檢視一下知己的睡衣與內衣褲得體與否。
這次餘震上百次,延綿幾天,翌日坐電腦椅上,不時覺得椅子在搖晃,也分不出是餘震抑或是錯覺,只能上網看資訊。晚上跟朋友在酒店喝茶聊天,忽覺腳底在震動,我懷疑是下面有音樂表演,是打鼓的迴盪,朋友說她正職音樂家,也是餘震專家,震動的節奏分明是地震,打鼓若打成這樣,還不夠水平在下面表演云云,可惜網上也查不到那是真的假的。
可能是我體弱又過敏,從那天起,時不時坐椅子上疑神疑鬼,走路一下失衡也以為是餘震。要過了好幾天這幻覺才漸次減弱,有次忽然一搖晃,回過神來才想起已經身在香港。
這次一震,給震醒了,連三級餘震的陰影都可以如影隨形整整一個月才消退,說真的,自此才相信,一個人過去經歷的總和,會一直隨身如緣如業力,即使放下了,放下的手勢也會留在腦海;心理倒過來影響腦分泌,原來真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