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教育局向香港學生仔全力推薦的中國現代史教材網「燦爛的中國文明」,被指對歷史事件,遣詞用字,渲染偏激民族主義,企圖影響學生判斷。
中國歷史教科書行文編寫,喜歡在「事實」之上,猴急僭建堆塞大量思想導航的形容詞。
本來,中國文明就是中國文明:既有火藥、造紙、活字印刷,同時也有帝皇太監、纏小腳之後宮爭鬥、剮殺千刀的凌遲。燦爛與否,不必由編寫教科書的人指手劃腳、說三道四,不斷加強餵食。
閣下認為中國文明「燦爛」,但愛國作家魯迅在「狂人日記」中開篇定性:中國的制度和禮教,中國的歷史,每一頁皆仁義道德,字縫裏卻都寫着「吃人」兩個字。燦爛嗎?魯迅不認為。
如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電影之一,英文名叫做The Wife。香港上映發行公司譯為「仁妻」。我在飛機上看,大陸的譯名叫做「賢妻」。
但是英文本名,就是The Wife,沒有說此妻子主角,到底仁不仁、賢不賢,並無結論。妻子就是妻子,此片名本身,就有懸疑,導演說故事,賢或不肖,讓觀眾判斷。中文譯名已經「劇透」,略為掃興,但人家卻是好戲。
英國歷史學家費格遜,有一巨著,叫做「帝國」〔Empire〕,敍述英帝國時代在世界上的事。帝國就是帝國,沒有稱「燦爛的英帝國」。
中國的禮教文明是不是吃人的惡魔鬼,另案處理,但大量中國歷史教科書,倒是摻入的三聚氰胺的大頭奶粉,一隻塑膠奶嘴,急不及待向小兒狂塞。歷史學家范文瀾名著「中國近代史」,列舉嘉慶道光之清國對英輸出額、英國對大清輸入額數字之後,即強行灌輸:「英國布匹毛織品,不能在中國市場取得必需品的地位和廣泛推銷的機會,習慣海盜的英國政府,為打破中國的大門,可恥地進行臭穢的鴉片貿易,再加上凶橫無理的武裝攻擊,而看守中國大門的恰是腐爛了滿清皇朝。」
范文瀾情緒非常激動,希望將他的馬列仇恨和民族悲憤即塞給讀者。香港特區的教育,卻聲稱鼓勵「獨立思考」。家長有辦法的,包括薄書記之公子瓜瓜氏,都將自己子女送去「習慣於海盜行為」的英國,接受他們認為並不臭穢的英國哈羅等寄宿學校教育。彼處之歷史教科書,英文編寫,並無這許多大媽式罵山門之數臭形容詞,不會令學生在「燦爛的中國文明」和「吃人的中國禮教」之間,感到迷惑。
因為即使一盤生意,去西方留學成本很貴,如奶粉產地之別。這個世界畢竟一分錢,一分貨。眼明心亮,即人生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