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德國男友在北京看賀歲片《流浪地球》,發簡訊說這是中國包裝的荷李活片,缺乏反思,講求(中國的)政治正確,總之無聊。這邊廂我和一位美國影評人在佛山買票入場,看罷出來他玩笑說,這哪裏是荷李活北京分舵出品,明明是新的世界警察橫空出世,要把老牌大兵趕出地球。
在這部講究「人多力量大」的科幻片中,講各國語言的宇航員與護衛隊齊心協力炸了木星,但一向彪悍的美國人只得五秒鏡頭。而借助於下世紀先進的電子同聲傳譯系統,每個人都可使用母語和他人溝通,英語的重要性也不復存在,甚至模擬聯合國形態的聯合全球政府雖然仍由美俄中德法坐鎮,但官方通知已由法語送出。
自去年中美貿易戰打響,在內地做和國外資本、人士打交道的事情,就要不斷淡化美國因素。以前喜歡在名字前加常春藤學位的,現在要換牛津劍橋和德法名校。無怪乎拯救人類的千秋大業裏,美國人只能排在隊伍後面。
除了美國隊長缺席,《流浪地球》還有諸多和荷李活大相徑庭之處。美式片裏孤單英雄最終拯救的是他自己,而對手表面是怪獸、外星人、氣候災難,內核仍是想要控制眾生的系統──政治系統也好,資本系統也好,或是新近崛起的科技系統。美國英雄大鬧天宮後,哪怕要在蒼茫宇宙裏孤獨終老,也會守護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終極自由。而性或愛情是自由裏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整個地球毀滅前,大家定要把握最後機會接吻做愛。
而《流浪地球》一開始就告訴觀眾,你所看到的是需要一百代人為之奮鬥的千年大計裏其中一環。男女主角雖是少男少女,卻是兄妹關係,有親情無愛情。而自我救贖是自我犧牲的副產品,「愛」說不說出口沒那麼重要,巫山雲雨比起整個物種的生殖繁衍更是微不足道,只要兒子們活下去,就會有孫子,子子孫孫總能拯救地球。
讓朋友不解的是為什麼要選擇千年大計其中一個環節拍,「荷李活只會選決定計畫的那一刻,或是計畫勝利完成的那一刻,拍中間觀眾不會買帳。」我想,這大概是因為他不知道鄧小平曾經說服中國人民:「我們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