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年、窮年 - 沈西城

富年、窮年 - 沈西城

有錢人過年,喜氣洋洋;窮家漢度歲,悲怨戚戚,天壤之別,不啻雲泥。昔大戶人家,臘八過後,就是一連串年夜飯,你來我往,東家請西家,左鄰宴右里,一路到年底。年廿七,稍歇。年廿八洗邋遢,除舊迎新,棄八仙枱椅,換上紫檀,檔升一級,闊氣更顯,沙發鋪錦緞,窗戶垂簾幔,瓶插桃花,嫣紅姹紫,氣派萬千。前庭後院掛燈籠,宮燈、紗燈、走馬燈……燭影搖晃,燦爛輝煌。新年應景,明朝禮節不可棄,少不得春聯兒,通俗的是「國恩家慶 人壽年豐」、「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文雅的有「樓閣煙雲裏 山河錦繡中」、「平生感意氣 少小愛文辭」,俗雅均有捧場客。除夕,鄉間小孩們作興在小院子裏踩芝麻,城市無芝麻,代之以粗米,是為「踩歲」,睡前向長輩請安,是為「辭歲」,大人掏出紅包壓於枕底,稱之「壓歲錢」,非過正月十五不能拆,否則會招噩運。除夕還得「守歲」,不過子時不可睡。每年除夕凌晨三時許,父親必整衣偕母親逛花市。夜之將明,春風裏的一株數百元桃花往往減至二、三十元。平日篤厚的父親,算數實不下於精打細數的母親哩!

昔日過年,大年初都不動刀,大家歇工,吃食的都是大鍋菜。上海人的暖鍋,將所有食材,包括:豬肉、肥雞、冬菇、蛋餃、粉絲、冬筍等等都端進鍋裏煮,隨時吃食,可用上七、八天,味道雖好,可每天吃剩菜,不厭方怪。富戶年初一奉客,有幾樣東西不可或缺,便是元寶茶、桂圓蓮子湯和湯圓。元寶茶用上等茶葉(碧螺春、毛尖)沖泡,注進小盅,茶托邊置一青欖,一口茶,一口欖,齒頰留香;桂圓蓮子茶寓連生貴子之意,女士喜之。嗣後送上湯圓,分鹹、甜兩種。鹹的餡為鮮肉,甜的分豆沙、芝麻。吃過這兩道美點,肚子已經飽了一半。到年菜上枱,大多是動動筷子,應景應景。反而黃酒成了角兒,你一杯,我一杯,喝個不停。飯後,大人圍枱聚賭,上海人打上海麻將,花樣多:全帶么、三相逢、雙板高、一條龍,一副看似平凡的廣東牌,落到上海人手上,往往成為十多番大牌。麻將以外,有牌九,四隻牌分前後兩道,鬥點子大。別以牌少容易,講究法門,同是「八」,「天八」比「地八」大。還有擲骰子,不限人數,男女皆宜,吆五喝六,擲個不亦樂乎。小孩喜燃爆竹,《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可知爆竹原為驅鬼避邪之用。粵童以「穿雲箭」為首選,把箭放在木架上,用香燃點,「弗」的一聲,疾如矢,還有「金錢炮」,最宜膽小鬼,不用香點,用力擲落地上便能爆響。昔日京華,爆竹款式繁多,「太平花」、「大麻雷子」、「飛天七響」、「炮打襄陽」,打除夕到年初一,響個不絕。

窮人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大掃除者,不外揩抹破椅舊枱,去其塵埃。所謂大鍋菜,無非一斤豬肉、半隻小雞和蔬菜而已。偶有客至,菊花茶一杯,湯圓、蓮子茶欠奉。小孩哪有新衣?要放爆竹,惟有撿路上未響爆竹過過癮。我昔日也遇過很糟糕的年,七十年代中,失業,侷促在陋家。除夕至,阮囊羞澀,處處得花錢,跟老母親鬧翻了,只好硬着頭皮向友人告貸,皆不獲覆。幸得「志豪」王老闆,拉我陪他去收印刷賬,跑東奔西,最後掙得一千元。王老闆予我三百,道:「小葉!快拿去過年!」這三百塊讓我過了那個年,永誌不忘。待有了錢,欲償還,卻找不到王老闆,後來方知已去世。王老闆,我欠你的唷,怕永遠還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