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很迷《水滸傳》,「仗義疏財歸水泊,報讎(仇)雪恨上梁山」。疏財,就是兄弟向我疏財,報仇,就是誰得罪我自有兄弟給我報仇,爽啊!反正一百零八條好漢不見得位位武藝超群,我唔打得,哪怕排最尾一把交椅,只求上到山聚義。聚義,就是聚在一起講講義氣,happy gathering而已。
直至留意到這段。
原著第六十六回,黑旋風李逵下山闖蕩,食霸王餐,被一彪形大漢攔住喝道:「老爺是梁山好漢韓伯龍的便是!」身為梁山頭領的李逵不認識他。原來,韓伯龍一廂情願想加盟,只接觸過基層嘍囉,未曾正式拜見寨主宋江。依照書中慣例,我以為下一幕兩人便結拜,梁山又添新成員云云。不料竟是李逵偷襲,把韓伯龍劈死。太反常了。
多年後,我才明白別具深意。《水滸傳》寫了很多一見如故,卻故意保留此段教訓──以為聚義真係話咁易?凡事要講內線的。扮熟人、充好漢,隨時死不足惜。這種幫會文化,民主派和共產黨依然奉行。
還記得林子健嗎?那位報稱遭公安擄走、釘書釘拮大髀的民主黨成員,被法醫指出傷痕「好有可能自己造成」,剛於上月裁定誤導警員案表面證供成立,過完年陳詞。有留意新聞都知,民主派漸漸與林子健劃清界線,愈來愈少人撐。其實,林在民主黨本是小腳色,猶如韓伯龍未及門牆,何況又不攬鏡自照尊容,逞英雄幾時輪到閣下?只會嫌影衰,恨不得一斧劈死就真。
身陷囹圄的還有郭紹傑,此君去年十二月於靖國神社焚燒道具龕牌,被日方跨年拘留候審,上週透過朋友發出「當作狗去看待」的哀鳴。鼓吹仇日情緒,以作為對日談判籌碼,是國策。郭紹傑響應國策啊,但同樣,逞英雄幾時輪到閣下?你以為國家會像拯救孔琳琳般拯救你嗎?中央電視台記者孔琳琳涉嫌在英國政黨座談會掌摑義工,被英方起訴襲擊罪,中國外交部立即提出嚴正交涉。央視姓黨,琳琳自己人嘛。紹傑呢,區區港豬,兼且有社運背景,豈能獲祖國發功?
那麼,我同情林子健和郭紹傑嗎?唉,看看網上民意洗版就知,無論出發點為着爭取民主抑或毋忘國恥,幾偉大,整色整水就係爭唔落。
幫會文化,更加不容門外漢亂了大局,民主派也罷,共產黨也罷,應該都像李逵看韓伯龍時心想:「我山寨裏那(哪)裏認得這個鳥人!」鳥人,象形詞,即是X樣。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