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親戚似乎很喜歡吃藍罐曲奇,所以每年去他家拜年,大家都人手一盒藍罐曲奇,堆放在他家桌上,如一座小山,非常壯觀。
有一年,那親戚終於說吃厭藍罐曲奇了,想換口味。這之後去拜年,買賀年品的時候就要動動腦筋了。去拜年的人多數都在他家附近的超巿買賀年品,好幾次大家在超巿撞見,就看看對方買了甚麼,再決定自己買甚麼。但來來去去都不過是樂家杏仁糖、金莎、蛋卷或生果之類的選擇,到了他家,都是同一組合。由於賀年品沒有新意,所以有些人會把收到的賀年品轉手拿去拜年,送給另一個親戚。兜兜轉轉,最後自己送出去的曲奇餅回到自己手上,也大有可能。
香港人拜年時互相交換上述賀年品,讓我覺得奇怪。都是些一年365天可以在超巿買到的東西,喜歡吃的話,可以天天買來吃,吃幾次必定吃膩。為甚麼過年時還要送來送去?而且這些成分多為高糖、高油、澱粉質的食物,對營養早已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實在不是好東西。一邊跟人說「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一邊把這些食物送給人家,不是很矛盾嗎?
住在美國的表妹嫁了個韓國人,她說韓國人過年也有互相拜年、送賀年品的習俗,不過不是送食物,而是送實用的日常用品,從廚具到毛巾、拖鞋,應有盡有,甚至包括殺蟲水。我覺得比香港人送食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