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日,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發表網誌,題為〈論新年之以訛傳訛〉,煞有介事稱「以訛傳訛」是生活常態,社交媒體「更是其促進者」,群眾不會深究真偽。他又說:「澄清易會被視為死撐,相關的澄清不但鮮有流傳,更會被越描越黑。」滿腹牢騷,似乎別有所指,難道覺得大眾批評他的「六十歲中年論」就是「以訛傳訛」?接着他舉了「一元復始」這成語作例子,說我們因為「以訛傳訛」而誤解它的本義。有啲咁嘅事?
「一元復始」,我們通常用來表示新一年的開始,對不對?但羅局長說你錯了,言之鑿鑿說「一元復始與舊曆新年並沒有關係」,因為「一元復始原是冬至的日子」。他首先引述《易經》,解釋冬至「卦象是八八六十四卦中之復卦,上坤下震」,「到陰之盡,一陽復始,八卦中六爻最底一爻由陰轉陽,便是冬至」。為了增強說服力,他更大談現代天文地理,原語如下:「冬至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一刻。所謂南回歸即是一元復始,太陽直射之處開始北移,在北半球地區日照時間便開始增加。所以一元復始是指冬至,而非舊曆新年。」
羅局長重新定義中年,失敗了,又試圖重新定義成語,但很不幸,他的「一元復始冬至論」比「六十歲中年論」更欠邏輯。以上所引,已涵蓋羅局長所有論據,你看到破綻嗎?以復卦象徵冬至,沒問題;以天文地理常識解釋冬至,更沒問題。問題是:羅致光旁徵博引,只是從不同角度談論冬至,根本沒說明「一元復始」為什麼「原是冬至」!《易經·復卦》只說「七日來復」,並無「一元復始」這句話,難道馬馬虎虎講句「一陽復始」就當作「一元復始」嗎?高智商局長「陽」、「元」不分,思維粗疏至此,實在令我非常意外。
宋人曾丰有詩:「一元發於春,萬物收以秋。」他可不是說「一元發於冬」,難道宋朝已經「以訛傳訛」?單一個元字,通常表示開始。《說文》:「元,始也。」《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正月初日叫「元旦」。新年,即一年之始,是以元字跟新年的關係,向來遠比冬至密切——除了周朝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則「一元復始」也可適用於冬至,但當時並沒這句成語,而今天也不是周朝。
要理解「一元復始」,關鍵是掌握「一元」涵義。考諸典籍,一元有三個意思:一,據劉歆《三統曆》,一元等於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二,據術數家三元九運之說,一元即六十年(《黃帝陰符經疏》序引《太一遁甲經》云:「一元六十歲,行一甲子。」);三,據邵康節《皇極經世》,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所以一元就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儘管三者長短不一,但「一元」總是用來指稱某個年數的周期,古人從未說過它特指冬至。羅致光若要死心眼解釋「一元復始」,該說它表示「一甲子的開端」之類,而不是講冬至。當然,這四字成語根本不必按狹義字面解。正如「一目十行」只表示看書快,並非硬性規定就是十行,「一元復始」廣義上也可代表一年之始,尤其是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這副人盡皆知,流傳已久的春聯中。
綜上所述,「一元復始」即一個周期從頭開始,代表新年並無不妥,硬要把它的意義局限於冬至,才是大錯特錯。羅致光說:「當有人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大家不妨提一提醒他,冬至已經過去了,以慢慢扭轉這個以訛傳訛。」我鄭重要求羅局長在下一篇網誌,更正以上那個錯誤說法,否則他就是自打嘴巴,淪為不尊重事實的偽知識散播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