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
柏拉圖在他著名的《饗宴》(Symposium)引用過一段神話講愛情,說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永遠都在尋找另一半。於是,世間癡男怨女總是在苦苦尋覓、你追我逐(逃),窮一生渴望找到那失落的Mr./Mrs. Right。
大家都覺得,「天生一對」才是最完美結局(哪對被愛情沖昏大腦的戀人不是這樣想的?)。
那天到大館「活陶」遊蕩,碰到陶瓷家、金繼教學導師兼收藏家王森,他興奮的向我展示一件新作。非常當代的疑似青花瓷的一對西式杯碟就在眼前,菱形的茶碟配上菱形別致的茶杯,藍色玫瑰花東西融匯,一隻杯手繪上了楊柳式玫瑰、一隻杯是白瓷浮雕,與茶碟相襯又有一種說不出的時代碰撞感。王森笑笑,開始講古……
某次歐遊期間,他被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名瓷Worcester Royal Porcelain 1877年出品的一對茶碟吸引,可惜茶杯早已喪失,店主苦尋也找不着。王森入藏凋零的兩隻碟後心生憐恤,回港後嘗試替它們「打造」另一半。他從博物館翻閱大量十八世紀的杯碟資料和圖片,再憑感覺為它們度身訂做新的「伴侶」。歐洲掀起中國熱(Chinoiserie),Worcester也於一七五一年開始仿造中國瓷器,王森的一對西式茶杯卻以傳統青花瓷方法上釉彩繪,真/仿、新/舊、中西合璧卻沒一點違和感的,為這對杯碟「續弦」,卻看不出彼此「年齡」相距一百四十二年。
我問王森替作品取了名字沒有?他說還未。我講笑說就叫「地設一對」吧?天生無緣而分離,遇好心人地設另一半,總好過孤伶伶終老吧?無緣亦是緣,何必苦纏?珍惜當下。
本身是畫畫的王森,第一次學做陶瓷是大學三年級,不歸路是一次陶瓷觀摩開始……
看到李梓良老師把一塊泥扔進拉胚機裏,一下變成杯,一下變成碗,然後再變成一隻碟,再合起來變成花瓶,再壓下去又變回一塊泥。「泥由無到有,又變無,都在三分鐘內,這過程很神奇。」他看儍了眼,覺得那根本是一場魔術,讓他瘋狂的愛上陶瓷。大學畢業後,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畫畫、做陶瓷,最落力是推廣藝術食具,家中所以食具幾乎都是自家出品,每次打開陶窰的時候就像等待新生命一樣期待。
食具食客 一起生活與經歷
香港人人都愛當食家,大灑金錢攀米芝蓮星星、滿足饞嘴放閃,但對於日復日、與自己親密接觸的食具器物,又有細心觀賞、心神悸動過嗎?他視食具不只是功能性的層面,甚至視為朋友,一起生活與經歷,所以每件食具都有他們專屬的生活痕迹。「吃飯和喝茶時,溫馨的感覺很強烈呢。」對王森而言,感受食物和食器,能吃出不同意境。
有人說,做陶即修行,重複的搓泥、拉胚、上釉、燒製;經歷出窰後的不確定性,最後能成功陶造的是人心。
情人節快到,特別想身邊有個伴?單身又如何?做個惜物人,找一件你心愛的食器,泡一碗麻辣海鮮杯麵,感受當下「地設一對」的溫度。有些關係,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人與人,人與物亦然。
撰文、攝影: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