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
立法會最近討論野豬問題,葉劉淑儀埋怨野豬不懂守規矩亂過馬路,擔心她的坐駕被撞壞,野豬擾民,建制派人人得而誅之。木棉開花,飛絮處處,聲稱令居民產生氣管敏感反應,也要求政府派人「閹」樹。在這些人心中動物植物乃低等,只有生存本能:覓食與傳宗接代,我們人類就大不同,有思想、感悟、情緒、文化,宗教人士稱為「靈魂」。究竟動物是否只有本能沒有靈魂呢?有天傍晚我由北角香花徑下山,見到小路旁山坡有一隻野豬媽媽帶着兩隻小豬覓食,我們大家定下來互望了好一會,從小豬望着母豬的眼神中,我看出他們的驚恐,想催促媽媽快快離開。
動物有靈
相信只要曾養過貓狗的人,一定會承認動物是有情緒、思想及感悟的。我目睹收養的波士頓䱛在太太手中彌留之際,我們從家門口出去到獸醫診所打針時,他突然睜開眼晴,用盡全力,用舌頭舔了太太面龐,然後就昏迷了;另一隻金毛尋回犬因癌症很辛苦,他拒絕飲食,用眼睛告訴我,他想離開這世界。每次想起他們,連帶也會回憶起相處時的喜怒哀樂,他們也會悲傷,有妒忌心,有整蠱能力,也會笑。而沒有養動物的人,多會取笑我們只是將動物擬人化,一切都是一廂情願罷了,他們只是由本能驅動的低等生物。
重新認識
今天介紹一位「老朋友」Peter Wohlleben的作品《Das Seelenleben Der Tiere》,繁體中譯本叫《動物的內心生活》,我在這專欄曾介紹了他的前作《樹的秘密生命》,這位終生在德國守護森林的人,在訪問中說:「森林就是我的家園,與樹木和動物相處、傾聽牠們的心聲,就是我的生活。」他認為萬物皆有靈,由樹木到動物他們都是有智慧,而人類更不是宇宙間唯一有感知能力的智慧生物。上次用大眾化的說故事方式,介紹樹木的智慧及感知力,令讀者耳目一新,成為德國暢銷書,今次用同樣方式介紹動物,也帶來很多驚喜。
動物會否如政客一樣滿嘴謊言呢?作者說了公燕子的故事,當他回巢發現母鳥不在時,會突然發出特殊的警戒鳴叫,令母鳥以為路上有危險,立即抄捷徑回巢,動物學家認為公鳥是以假警報來阻止母鳥趁自己不在去找「小三」,因為這種疑慮在母鳥生蛋後就消失。至於公雞因性慾旺盛,求愛頻率高,母雞吃不消不斷逃避,有時公雞就會用上呃人手法,用一種發現美味食物時的聲調咕噥咕噥叫起來,母雞以為有筍嘢食飛奔而至,發現等待他的只是一隻「鹹濕雞」,這種求愛方式多會成功。但作者觀察發現,當這招用得太多時,母雞就不會再上當。
人不如豬
至於葉劉淑儀最關心的野豬,是以聰明才智見稱,堪稱「動物界羅致光」!野豬可以準確認出自己的親屬,連遠房親戚也沒有問題。他們各有自己的領域空間,在樹幹上磨擦留下氣味,如果陌生者闖入會發生激烈衝突,但如果大家有親戚關係的,他們領土重叠的空間可多達百分之五十,相安無事。特首及羅致光連同屬自己人的建制派也得罪,爆發激烈衝突,可見智商比野豬更低。母豬帶小野豬一年左右,就會驅逐小豬自立離家,青少年豬自己走在一起成為新社群,他們再度相遇,這時可能大家也帶着小豬,相認之餘也一團和氣。野豬還會按季節變化去選擇舒服的睡覺地方,他們到指定地點大小便,不會在巢穴中,很愛整潔。
當我們多瞭解在這地球上與我們一起生活的其他生物,大家會多了一份謙卑之心,議員們之所以事事以己為大,目空一切,可能是將自己從政所受的屈辱、不滿、被歧視,發洩到那些被視為更低等的生物身上。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