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拜年】
每逢新年,一聽到鑼鼓聲不斷,就知道醒獅來拜年了。傳統舞獅分為北獅及南獅,後者動作比較生動、威猛,在香港亦較常見。從前武館教授功夫之餘,要弟子練習舞獅作技巧及體能訓練,同時表演為武館帶來收入,故醒獅隊都是武館的標誌,舉手投足都關乎武館聲譽及招牌。
「以前不容許她們舞獅,甚至女性不可以觸碰獅頭。記憶中武館女性亦很少,僅有三數個。」潤福堂國術龍獅總會李潤福師傅指,傳統社會看不起女性,也難擔大任,甚至迷信覺得女性會帶來不好意頭。從前武館男性主導,就算容許女性一同習武、練拳,在舞獅隊內也只能擔任鼓樂組的鑼鈸位置,或準備衫褲鞋襪等輔助性質工作。
時代轉變,傳統國粹也跟上潮流步伐,舞獅再不只是只是男人的玩意。「其實將思想放開一點,任何人都可以接觸。只要有興趣,我不論男女都會教。既然又夠人可組成一隊,順理成章我們就有女子隊。」李師傅主張因材施教,以安全為主。他對男女一視同仁,就像大家同樣要舉10磅重的獅頭。「如果不舉起獅頭,可能不發覺是女孩子來,因為動作亦可像男孩子般很夠霸氣。」
完整一段舞獅動作稱作套路,內容多為模仿獅子覓食的形態,當中加入如迎賓、審視、出洞、上樓台等動作,作出不同風格與故事變化。舞獅由平地演變至跳叠椅,近年各家為了提升技巧難度而興起跳高樁,即是梅花樁。梅花樁最高為三米,亦有高低及擺法不一來配合表演。醒獅會在樁上做出不同舞動或跳高等動作,具有危險性,故必須有紮實的基本功才可以上樁。
挑戰自己 傳承國粹
現時並未有女子隊公開表演跳高樁,然而林穎殷及李虹瑤自去年底參加澳門的國際性舞獅比賽後,亦開始受訓跳高樁,為下次有更好表現,也是為挑戰自己。對於獅頭穎殷來說,更是實現已等待9年的夢想。「在小時候,我的生日願望是希望跳樁、出一次比賽並順利完成,我覺得這是夢想,現在真的很開心和興奮。」
獅尾李虹瑤同樣很高興接受這項新挑戰,有感女性的體能先天不及男性,加入醒獅隊16年間亦眼見很多女隊員離隊,然而自己一直堅持,也是為了打破外間對女生舞獅的負面評價。「甚麼說話都有,會指你女孩子為何去舞獅,或者你這身形如何舞獅,全因為不了解舞獅這運動,他們不知道舞獅確實是怎樣、很粗魯。從前自己身邊的朋友可能都不太接受,後來慢慢接受,甚至會出來支持我們比賽。時間可以證明給身邊人知道,這項運動對於我及大眾都是好的運動。」
記者首次嘗試舞獅,發現捧起獅頭並非最吃力,最困難是需要記熟套路、步法,舞動時形似獅子,同時要控制獅頭內的機關,如開合嘴巴及眨眼睛等。舞獅是傳統國粹,亦是強身健體有益運動,不論男女老幼,只要肯投入練功,這項國粹就可傳承下去。
記者:蘇敏婷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