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伊始,不妨講一個養豬人故事。孔夫子雖是聖人,但有時說話也作不得準。孔子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是:四五十歲未有名聲,則終身不會有成就。對公孫弘來說,這句話徹底錯了。公孫弘生於漢初,年青時當獄吏,因罪免職。所謂「細個唔讀書,大個去養豬」,公孫弘家窮,失業後只好到海邊放豬,但他顯然不甘心,四十多歲終於發奮向學。漢武帝即位初期,徵召賢良文學之士,阿弘的機會來了,徵為博士,但當時他已六十歲。同期被徵召的還有一位九十多歲,以正直聞名的轅固生,這轅固生可能氣場太勁,公孫弘不敢正視他。轅固生就對他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公孫弘聽了這句話,也許受了影響,真的正言直諫,結果自然是得罪皇上:他出使匈奴,回來報告,說話不合上意,惹怒了武帝,於是託病還鄉。後來武帝下詔徵文學之士,公孫弘得國人舉薦,再次入京,皇帝以他的對策為第一,拜為博士。這年他七十歲,終於平步青雲,官至丞相。如果人生可分四季,公孫弘七十歲後才是春天。他逆襲成功,除了晚年走運,還有什麼解釋?公孫弘很懂得建立形象,位列三公,俸祿甚多,卻蓋布被,粗茶淡飯。據《西京雜記》,有個老朋友忍不住踢爆公孫弘表面節儉,私下奢華,於是很多人開始罵他矯情,但皇上依然信任他。司馬遷說,公孫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表示他笑騎騎放毒蛇,有仇必報。虛偽小器不就是奸臣嗎?對,骨子裏他根本是「曲學阿世」的邪派,岳不群和韋小寶的合體。他拍馬屁很在行,有時和公卿事先約定議題立場,到了皇帝面前,往往見風轉舵,違背約定,以求迎合上意,所以深得皇上信任。其實公孫弘的故事並不勵志,反而是一碗毒雞湯,只是告訴你:想得到全世界,最好先放棄自己的靈魂。「四十、五十而無聞」,又如何呢?做一個海邊牧豬人,與海鷗為侶,我覺得才是更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