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有情】輪椅婆婆後生老闆 他們都在齋舖派飯

【豬年有情】輪椅婆婆後生老闆 他們都在齋舖派飯

【豬年有情】
「我一歲隻腳已經有事,當時我不會走路,直到三、四年級才會行路。」67歲的葉太出入要靠輪椅,但她並不認為自己的缺陷是障礙,積極樂觀的性格,令她坦然面對人生,到處幫人。

葉太是荃灣一間素菜館素悅軒的義工,丈夫四十年前過身後,她就一直獨居在石圍角邨。小時候一次意外,令葉太至今仍行動不便,「我聽過媽媽說以前工人照顧我時曾經跌倒,之後看跌打,那時我還未到一歲。本身我弄傷左腳,他給我醫右腳,所以現在左右腳都有事。」十幾年前,因為腳痛入醫院檢查,「當時醫生說我大腿骨斷了,說我骨枯,要做髖骨手術,手術後便要坐輪椅。」

何 志 賢:36歲 老闆
「派飯不是很偉大的事。」
素菜館老闆何志賢堅持每日派飯,令不少長者受惠。

每日10時半,義工開始派飯給公公婆婆。

派飯前,義工各自分工準備食材。

逢星期一至五的早上,素食店門外都會出現長長人龍。

朝朝做義工 「不要困住自己」

十五年前開始做義工,葉太曾幫助智障小朋友及老人家,幾個月前因為到齋舖拿免費飯,亦加入義工行列,「洗菜、刨薯仔,做一些簡單工作。我每天早上七時多回到齋舖,會掃地做清潔,放好凳,讓老人家可以坐。」雖然自己有缺陷,但葉太說:「我覺得自己很正常,我十分堅強,不用別人幫忙,幫到人自己感到很開心。 我覺得不要困住自己,我都是一個人,做得幾多就幾多。」

另一位義工花姐,七十三歲,在素菜店當了五年義工,資歷最深。右眼曾因跌倒受創要做手術,只剩兩成視力,更失去色彩,看的畫面都是黑白,不過她仍落力幫忙,「我五年前來這裏拿飯,拿了兩個月,當時有些義工走了,於是我自動請纓。」花姐每日的工作是負責派籌,管理秩序,「有人刨芋頭、薯仔,有人切苦瓜,就是做這些,我會幫忙摘豆。」雖然工作微不足道,但大家都十分認真。

派飯的齋菜每日款式不同,由廚師負責發辦,當日是麵醬肉碎燜椰菜花,有素肉碎、雪菜、紅蘿蔔粒和椰菜。廚師阿文說煮給老家人的餸菜要夠腍,又不能太鹹,還要少油。每日預備的菜超過四十斤,米超過廿五公斤,才足夠一百二十個飯盒的份量。花姐大讚素菜合心意,「師傅煮出來的都是遷就老人家,不會太鹹,而且有家的味道。」

願意無私幫人的,除了一班公公婆婆義工,幕後默默支持的就是三十六歲老闆何志賢。他八歲跟隨家人移民新加坡,在那邊生活了二十幾年,四年前回港接手太太親戚的齋舖,「因為當時太太的姨媽說太累不想做,要找人頂手,剛好我回港後又想做生意,於是就接手了。」從接手前派八十至一百個飯,至今增到一百二十個,原因是想更多人受惠。

派飯時,公公婆婆不時探頭看看何時輪到自己。

義工總會把飯盒填得滿滿的,有時候連飯盒蓋也合不上。

簡單的素食飯盒,幫到不少老人家。

善心人不吃飯 捐一萬元襄善舉

派飯也是成本,以每個飯售價廿五元計算,每星期派五日,每月派飯至少價值六萬元。幸好,何生遇到不少有心人,「會有人捐款,或者有人吃飯吃四十元但是放低一百元不用找續。有很多人會專程過來,特別是大筆款項,過來沒有吃飯,放下五千、一萬元,有時還會有人送麵包餅乾和米過來給我們派。」 偶爾生意不好或沒有捐款,何生亦要自掏腰包,「派飯成本都沒有計算過,因為訂貨和派飯的錢都是一起用,有時錢不夠都會用店舖的生意額頂上。」 雖然如此,但他從不計較,亦不曾打算放棄派飯。

每日早上八時半開門,九時派籌,十時半至十一時派飯,在不足三小時內,各人在一條狹窄的後巷內忙個不停,切菜的切菜,下廚的下廚,派飯的派飯,大家各有本份,但笑聲不斷,彷彿自成了一個小社區,老闆更因此跟義工們變成好朋友,「這麼多年,跟義工和拿飯的公公婆婆都變得熟絡。其實派飯不是甚麼很偉大的事,見到公公婆婆拿飯後開心,我自己都開心。」何生謙遜地說。

花 姐:73歲 義工
「師傅煮的,有家的味道。」

葉 太:67歲 義工
「我覺得自己很正常,不用別人幫忙。」

素悅軒 荃灣兆和街25號海晴軒15號舖

註:農曆新年期間,素菜館休業,僅初一至初三開門發放已預訂盆菜,新十五恢復派飯。

採訪:陳信
攝影:倫星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