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有禮】細路失禮 拜年變開年

【豬年有禮】細路失禮 拜年變開年

【豬年有禮】
「你再咁曳,我就同你開年!」新春時親友難得聚首一堂,卻偏偏遇上家中小魔怪鬧情緒、口不擇言,失禮親朋。父母若不懂見招拆招,隨時拜年變開年。有臨床心理學家表示,禮貌對年幼小孩來說比較抽象,亦需長時間學習。萬一他們在親戚面前失禮,家長宜輕鬆處理尷尬場面,切忌當眾大肆教訓,激化負面情緒。

小朋友應該要懂得禮貌,平時家長們可能並不特別操心,但過年時不想成為三姑六婆未來一年的話題,家長往往對子女拜年時的言行特別緊張。「大家都想子女在親友面前表現完美:活潑得來又適時安靜、喜歡傾偈又適可而止。」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說,事實卻是沒有從小就懂人情世故的小朋友,拜年失禮十分正常,家長和長輩應抱百無禁忌的心,接受他們這方面的不完美。

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建議家長,小朋友拜年作出不當行為時要保持冷靜。

生日會可以即場拆禮物,利是點解唔可以即刻拆?

「禮貌,其實是好抽象的東西。」她舉例,中國人收禮物後習慣放在一邊,當場拆禮是很無禮的,但西方文化卻相反,即場拆禮是對送禮人的尊重。小朋友便會覺得混亂,「點解去某某同學的生日會對方即場拆禮物,我又不可以馬上拆利是?」

又例如,小朋友從小就被教「誠實是美德」,但若他們真心說「蘿蔔糕好難食」、「我唔鍾意同表弟玩」、「公公間屋好細」,卻會惹來責罵。「他們不知道直率的話有時會傷害其他人。」朱嘉麗表示,踏入小學之後,小朋友應慢慢懂得何謂「善意的謊言」,學習轉換別人角色來增加同理心,也要明白不同文化有不同禮儀。

每一次失禮,都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學習經歷。

「新年是學禮貌的好機會,每一次失禮,都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學習經歷。」她表示,子女是由父母身上學懂禮貌,家長平日做好身教,遇失禮場面時輕鬆處理,小朋友自然能夠學得更快、更多。

扭計:出門拜年前扭計:「我不去舅父家拜年,我要去公園玩!」

solution:提早把行程告訴小朋友,讓他們有心理準備。鬧情緒時父母切忌責罵或強拖小朋友出門,宜平心靜氣表示理解,「媽咪知道你唔鍾意拜年,知道你好想去公園玩……」小朋友紓緩情緒後,父母可接着說:「因為今日是初三,我們約好去舅父家拜年,到時你可以同表哥一齊玩。」小朋友一般都會服從。

黑面:拜年時不願叫人,或黑住面叫人

solution:父母可事先教子女一些恭喜的說話,並在家練習幾次,但說話態度並非一朝一夕可改善。若拜年時態度差,可嘗試叫子女「精神啲,再同爺爺講一次新年快樂」,但若小朋友仍然黑面,也只好暫且擱下,回家後再說教。

霸道:與表兄妹一齊玩,搶玩具做小霸王

solution:父母切忌就誰對誰錯立即下判斷,以免刺激情緒。宜先將有份爭吵的小朋友分開,冷靜情緒,再問各人發生甚麼事,讓他們自己說出事發經過。整爛玩具是最難處理的場面,大人要接受「玩具係會被玩爛」,然後和小朋友一起商討補救方法:如賠償或寫道歉卡等。

失言:在長輩家說話令人尷尬:「蘿蔔糕好難食!」「舅公間屋好亂、好細、好臭!」

solution:父母要壓住怒火,若當眾鬧仔,小朋友更易喊易嬲,親戚又忙着加入解圍,場面更易失控。父母應以輕鬆態度細聲跟子女說:「今日是新年,我們先不講這些不好聽的說話,好嗎?」待回家後,才慢慢教子女說話技巧,如:「我夠飽了,多謝。」

冇品:即場拆利是,並出言不遜:「封利是硬嘅!」「嫲嫲只係畀五十蚊,婆婆畀咗我五百蚊喎!」

solution:父母宜提早教導收利是禮儀,「利是是別人主動派,我們不會主動問。記住要雙手接,收了之後放入袋,回家才拆。」小朋友若即場拆或說了令人尷尬的話,父母平靜地叫他們收好利是就可以了,稍後待時機恰當才解釋﹕「嫲嫲冇工作,生活都好簡單。」「利是是嫲嫲給你的祝福,多少都一樣重要。」

晒命:炫耀自己,將其他老表比下去

solution:父母可輕描淡地轉移話題,中止小朋友的自吹自擂。但若現場人人都說得興高采烈,可以叫小朋友過來,對他細聲說:「我知道你好想同其他人分享你的成績,不過,你睇吓,表姐佢有啲唔開心喔。」小朋友未必察覺自己的話會令他人不快,父母適時提點,也有助他們建立同理心。

資料來源:臨床心理學家朱嘉麗
採訪:譚暉
攝影:黎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