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吃人間煙火 - 邁克

飽吃人間煙火 - 邁克

我媽媽是典型上一輩南洋華僑,對香港存有完全不切實際幻想,以為一切仍然是二十世紀中她在六國飯店度蜜月的模樣,旅遊勝地不外虎豹別墅容龍別墅,一提瘋狂購物,腦海浮上來的除了永安先施,還有利源東西街。她問今年過年有幾多台大戲,教我啞口無言,只好說剛剛在新開張的劇院看了仙姐導演的《再世紅梅記》,戲癮暫時過足毋庸添加養料。這倒是真的,唐滌生終極戲寶經台前幕後嚴謹處理,精彩不在話下,場地內外裝潢雖然有種抱歉的美人遲暮感,猶幸音響和座位舒服度都及格,舞台不及文化中心和演藝學院廣闊,卻更適合演戲曲。

要我推薦最佳迎春接福節目,尖東歷史博物館的潮州木雕展《金漆輝映》肯定排第一位,近日大家不是熱烈討論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書法展嗎,捧到天上有地下無,你笑我冇文化都咁話,擠在珍貴的《祭姪文稿》前指手劃腳,滿足的不過是虛榮,那些飽吃人間煙火的浮雕通雕實在親切有趣多了,不但自封「牛頭角青年」的黃耀明應該快快認領他們潮州鄉下的豐厚遺產,外省人朝拜也獲益良多,戲蟲尤其目不暇給,因為以傳統戲曲為題的作品佔了很大比例。細看陳三和五娘的曲折傳奇,我馬上想起潮劇電影曾經在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風靡一時,《蘇六娘》《荔鏡記》公映萬人空巷,姚璇秋家喻戶曉,「自己顧自己」響徹雲霄。那是新中國推行戲曲懷柔政策的好時光,《十五貫》《楊門女將》《紅樓夢》百花齊放,方言聽不懂沒關係,字幕的中文四海皆通,我清楚記得,有一年春節在金華戲院看蒲劇《竇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