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位已退休十多年的國務院總理,被問到退休後的生活,他提到了十個切記,最有意思的是第六個切記:教老人不要想着去改變別人,有口話人卻忘了自己這十個切記,又豈不是想改變別人?尤其想改變的是幾乎和他同齡同輩的上了年紀的人,試想這十個切記之目的還不是想要人改變,而更難的是,他想改變的是積習已深、一向自以為是的老人,那是難上加難,說了也是白說。
自己也犯過同樣的毛病,本來是一片好心;藉着閒聊也想給別人一些建議,或以自己從慘痛的經驗中悟出來的一些心得來和旁人共勉,現在想落實在有好管閒事之嫌,焉知聽者不藐藐之,真能聽進去的又有幾人?
那天中午與一位初次見面的小老弟詩人方明午餐,席上還有一位學弟古松,此君擅長寫與法有關的推理小說,也曾著有法律與文學,都已出版。
對這兩位初見面的小老弟並無陌生之感,一位時常出現在詩人洛夫筆下,是一位標準樂於助人的童子軍,當天只見他愁眉深鎖,喃喃叨叨,似有無限委屈,原來這段日子諸事不順,另一位東道主古松則聲宏氣壯與憂鬱詩人正好相反,不敢說這是詩人與法律人的區別;但的確讓好管閒事的我想開解一下他如何韜光養氣,但一想到朱總理的切記有十,不禁警惕起來及時閉上了嘴,交淺而言深或言多,豈不是犯了老人家的大忌。
前總理朱鎔基的修養不錯,多年來,守着沉默是金的古訓,如今也忍不住的只切記就列出了十個之多,有心人不妨仔細琢磨琢磨,未必只是照字面或所舉之例子來讀之,此中或有真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