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從農場到肉枱 本地人養本地豬

【香港製造】從農場到肉枱 本地人養本地豬

【香港製造】
很難想像,香港在八十年代曾有約3,900個豬場,但現時僅餘43個。養豬業就如一眾夕陽行業,再也飛不起。中國去年底爆發非洲豬瘟,大陸豬品質安全成疑,不少市民改投本地豬一票。吃本地豬,對香港人有多重要?上水有間肉檔,廿多年來堅持只售賣自家農場出產的豬隻,生產至零售由同一家人操刀,這種自家農場加肉枱模式,香港已十分罕見。

說到豬場,總聯想起糞臭味。陶啟青位於打鼓嶺的豬場,氣味不算濃烈,雖則豬舍天花板堆積大量灰塵,但豬隻生猛健康,工人不時洗地,確是沒想像中可怕。「豬有三個特點,怕風、怕冷、怕濕!沖豬欄這個過程很重要,可觀察每隻豬,如果生病、跛腳就要拿出來。我常常跟工人說,豬欄有錢執的!」陶啟青雖年屆80歲,說話仍抑揚頓挫、中氣十足。

養豬三十多年的他,母親早年種菜、養雞為生,所以陶伯自幼已熟習農務。中學畢業後即當上消防員,同時繼續幫家人養雞。「我做了三世功夫,今日救火,明天揸的士,後日餵雞仔。返消防局的時候,別人在打麻將、看電視,我就在搭雞籠!」除了養雞,他更兼職的士司機,直到47歲時提前退休,全職投入養雞的「老本行」,可惜養雞業賺錢不多,令他感到氣餒。後來轉為養豬的他,笑說自己是半途出家的子弟,剛開始恍如身處濃霧,直至摸清「豬性」,才漸上軌道。

80歲的陶啟青做了豬農30多年。

母豬一胎可生十多隻小豬,豬隻存活率高達九成。

豬隻多病,一生至少要打六至七種疫苗。

別看豬隻可愛,養起上來可要花不少心力。

肉檔由陶太主理。

陶生買入專配黑毛豬的美國冷凍精液。

混種取優點 養豬難在易病

陶伯養的豬可分為五大類:紅毛、大白、長白、銀帶及黑毛。前四種各自混種,務求集合品種的優點。「大白是最肥的,但為甚麼我們要大白呢?因為牠的骨架較好。至於長白身長,但骨架沒那麼好。兩者混種,就能取各自的優點。」每次母豬待產,亦是陶伯及工人們的戰爭。「要在母豬身旁候命,若然牠生不出,我們要幫忙拉小豬出來!」剛出世的小豬特別怕冷,時常「圍爐取暖」,在暖膽下捲成一陀,甚是可愛。

飼料並非俗稱「豬餿」的廚餘,而是將麵包發酵,加入粟米、魚粉、黃豆粉及小量營養品。「政府已立例嚴禁餵飼豬餿,除了豬餿影響豬隻健康,更會增加傳染病風險。」問到養豬最難是甚麼,他直指豬隻跟人類一樣易病,要時刻細察。「雖則豬一生會打至少六至七款疫苗,但仍易病。最麻煩莫過於口蹄病、豬瘟,所以要觀察牠們的叫聲、行為有沒有異樣,一有就要立即隔離!」近日大陸豬瘟猖獗,陶伯更連日在豬舍旁的宿舍睡覺,避免出入街市,盡量降低染病可能性。

豬隻養到七個月大,便會拿去屠宰。法例嚴禁私屠,所有豬隻需運到指定屠房宰割。每日約10點半,豬隻在屠房磅重後,會獲漁護署發出針編號碼,這時陶伯會立即把針編號碼印在豬身,方便幫辦及商戶追蹤來源。翌日約7點,豬隻就會由上水屠房運到陶家在上水石湖墟街市的肉檔,這肉檔由陶太李順儀主理,由生產到販賣,都由同一商戶操刀。

飼養過程透明度高,的確可令本地消費者對香港豬有信心。但陶伯慨嘆,養豬業是夕陽行業,以他自己為例,膝下五兒都沒打算繼承,只有一個孫兒稱有興趣。「我個混血孫之前話想跟我買豬場,但卻連豬場賣幾錢都不知。我跟他講,你肯繼承就好了,我畀晒你都得!但都不知他是否玩玩吓。」或許再過二、三十年,養豬業真的會絕迹香港。

合興農場
打鼓嶺東風坳L3

記者:張欣頤
攝影:伍慶泉、鄭明川

陶生的豬養至7個月就會賣,一頭可賣約4,000元。

豬隻賣前會先磅重。

剛出世的小豬十分怕冷,在暖膽下捲成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