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六日蘋果副刊有哲學教授王偉雄大作:讀「余英時回憶錄」,王教授認為余英時的書有兩處可以批評:(一)中國知識分子為何在民初熱心介紹馬克思主義到中國;(二)雨傘運動也許是可追溯至「中國學生周報」種下的種子。
第一點是一個大題目,且留待一眾哲學家辯論。左丁山只有一個猜想,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被北洋政府處決時(1927年),只有38歲,陳獨秀擔任共產黨第一屆中央局書記時(1921年),是42歲,兩人同樣留學東京早稻田大學,那年代早稻田是日本新思維大學,與東京帝大,慶應打對台,年輕人在年青時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不懂得消毒,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追求平等思想引入中國,還以為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到了左丁山讀大學一代,信仰左派思想的「國粹派」還是以為馬克思主義是正道。今天本港大學生之中,居然有一群旗幟鮮明的反共本土派出現,可算異數,曾鈺成的智庫最好以此為研究題目,為中央建一功,題目是:共產主義思想為何在香港校園敗退?
至於雨傘運動可否溯源至「中國學生周報」,也是一個可研究的課題,余英時有此看法,很可能與他是學生周報創任編輯有關,學生周報隸屬友聯集團,友聯由美國資金津貼而成立,已不是秘密,故此學生周報當年雖然沒有大肆張揚反共,但每星期發表的文章大都散播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自由創作精神及介紹西方思想家作家的著作,着實抵銷了當年左報盛行暢銷的影響。(按:60年代的正午報,新晚報,商報和晶報的銷路都很好),弄得吳康民等也要辦一份「青年樂園」與之抗衡。學生周報由余英時開始,長期由新亞人掌舵,如陳特(新亞研究所校友),陸離(新亞中文系),新亞人文精神的影響貫注周報一生,雨傘運動發生之時,不少報紙專欄的黃絲帶,都是看學生周報長大的,今天的中年人大學教授,也不少是受學生周報影響,例如陳特後來長期在中大崇基學院教授哲學,周保松教授便是他的學生。王偉雄教授說:「便很難證明他(余英時)說錯,但這也同時大大削弱了這個看法的解釋力,倒不如索性不提出來好了」。余英時的hypothesis把雨傘運動與「中國學生周報」扯上關係確實有趣,未必一定不好,讀M. Phil的碩士生作社會科學研究,可以之作為碩士論文,推斷論證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