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着就贏了 - 馮睎乾

能活着就贏了 - 馮睎乾

青年導演胡波拍了他第一部長片《大象席地而坐》後,前年驟然自殺,事業一開場就落幕了,令人惋惜不已。坦白說,這電影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不是說好不好,只說喜不喜歡——但依然認為值得一看。片子裏老中青四個角色,一天內經歷人生劇變,最後殊途同歸,只想去看那傳說的大象。灰濛濛的色調,慢悠悠的節奏,一場一場的長鏡,如怨如訴,電影呈現的惘然世界,未必真實地反映人生,但肯定有力地呈現了導演內心:高天厚地,苦無出路,所有人都沒有詩與遠方,只有生活泥漿。

朋友很喜歡《大象席地而坐》,但他也承認,導演的個人悲劇難免為作品加了分。胡波拍這部電影,只花了六七十萬,一個月內完成,片長四小時。一場戲一個長鏡頭,風格獨特,電影公司覺得太長了,建議剪成兩個鐘。商業考慮是合理的,但導演認為這已不是自己的作品,事情弄得很僵。胡波想買回電影版權,公司開價三百五十萬的天價,最後還直接解除了導演聘用合約。換言之,他被剝奪了導演和剪接權,這部處女作等於沒了。戲中的角色走投無路,戲外的導演亦然。

為什麼大象要席地而坐呢?電影開場有句對白:「它他媽的就一直坐在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在那,然後所有人就跑過去,抱着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電影改編自胡波的書,在原著裏,主角長途跋涉來到動物園,終於發現它一動不動的原因:這頭大象的後腿斷了。其實大象即使能夠走動,那又有什麼分別呢?片中老頭子已一語道破:你以為去別的地方,看別的東西,人生就會有什麼不同,其實到頭來還是一樣的。

這句話說得很對,但可以有一個更光明的變奏,例如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有幾行詩,大意是:「驅除煩惱的,不是一覽無遺的海景,而是理性與智慧;橫渡大海的人,改變的只是頭上的天空,而非內心的思想。」(nam si ratio et prudentia curas, / Non locus effusi late maris arbiter aufert; / Caelum, non animum mutant, qui trans mare currunt)不管什麼時空,也許我們都是一頭斷腳的大象,但只要能保持明智,就能靜靜地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