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船舶廢氣排放過去一直是香港最大污染源,科大環境研究所研發最新的無人機傳感器技術,透過無人機承載能探測船舶廢氣排放污染物的傳感器,即時收集船隻廢氣排放數據。政府今年起收緊船用燃料的含硫量,環保署指該技術日後能更有效協助執法工作。
以實時傳感器傳送數據
環保署委聘香港科技大學進行的無人機及傳感器系統研究項目2018年初進行招標,整個研究項目為期約12個月,涉及金額共110萬港元。 隨《空氣污染管制(船用燃料)規例》今年1月實施,政府對船隻廢氣排放實施全面管制,規定正在航行及停泊的船隻須使用含硫量不超過0.5%的低硫船用燃料。在環保署資助下,科大環境研究所展開為期一年的項目,研發出以無人機技術量度船用燃料的含硫量,方便日後執法。
領導該項目的科大環保研究所寧治教授指,團體主要研發傳感器系統及隨後的污染物數據分析,該款傳感器系統重850克,透過無人機承載,可飛到海上航道偵測船隻污染物濃度有否超標,傳感器可在船舶廢氣排放約50米範圍偵察,整個偵察過程需時約兩分鐘,隨後便能透過雲端技術傳送實時數據及進行電腦分析。
對比過往政府執法人員必須上船拿取燃油樣本,再拿回實驗室化驗,寧治表示這項技術能快速且準確檢視船隻燃油含硫量有否超標,整體上提高效率,經測試後發覺準確度逾九成,「𠵱項技術幫到政府快速睇到超出標準嘅船隻,準確咁運算0.05%至5%範圍內嘅燃料含硫量」。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空氣政策)劉萬鵬指署方已完成實驗室及模擬飛行測試,現正向民航處申請無人機飛行許可,以便今年進行海上航道測試,期望年底或明年初能收集數據分析,才決定何時採用技術。
■記者李雨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