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在1973年推出生果金,以年屆75歲為唯一條件、見者有份、即使李嘉誠也能申領。為求公帑用的其所,審查過受惠人的資產及收入方才派錢豈不更具效益?答案簡單:審查費時失事、得不償失,節省的開支不見得足以抵銷涉及的額外行政費用。何況先查家宅方才派錢又豈及見者有份那般皆大歡喜、有利和諧?
派4,000蚊機制不堪入目
港英的做法婦孺皆曉的常識而已,並非甚麼高深的管治哲學。林鄭政府可捨此淺顯道理而不由,派4,000蚊固然要先查家宅,更又展示其過超IQ,280萬人合資格卻只印製100萬份表格;無情白事製造了人龍,則要求人們自攜白紙以複製表格。莫非習近平御賜林鄭「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牌匾,政府便要處處與香港人為難?
香港不是未派過錢。曾俊華做過了,設計了個直接入錢進銀行戶口的機制以為配合。照辦煮碗不便成了?陳茂波可捨易取難,豪擲100多億元公帑另行設計個先查家宅方才派錢的機制;不是一般的機制,而是個不許人上網填表、遞表的機制。從梁振英到林鄭皆揚言要化香港為智慧城市、找來楊偉雄搞了個以創科為名的衙門。可是在此人人一機在手的年代,竟又不能上網申領4,000蚊。整餅兼夾捉蟲,派錢派出全城怒火。莫非林鄭政府是要藉此叫香港人體味何謂「志不求易、事不避難」?
派錢整餅兼夾捉蟲顯然意猶未盡,IQ160、贏馬神童羅局長為了讓60歲的「中年人」追上延長工作年齡的世界潮流,提高長者申領綜援的年齡下限至65歲;未夠年齡則少發1,060元。此聰明絕頂之舉完成了不可能達致的任務——團結立法會的建制與泛民派——成就了個罕見的反政府臨界點。
達成團結建制泛民創舉
為了拆彈,林鄭慌忙拋出所謂「綜合就業援助計劃」補鑊,60至64歲「中年人」參加計劃可每月領取1,060元,數目不多不少剛好等於少發的綜援金。大家方剛以為成功補鑊了,羅局長則又宣佈,不積極找工作或每半年見兩趟社工,每月將扣減200蚊「補鑊金」。IQ局長顯然也要撈個「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牌匾。
且不去說扣減的「補鑊金」何以是200蚊而非100蚊或300蚊,查核長者有否真正積極找工作、安排他們定期見社工,難道不涉及任何政費開支?若非有整餅兼夾捉蟲的天賦,甚麼頭腦正常的人會想出此高智商的辦法鼓勵就業?然而上有個堅離地的特首——不識用八達通、未買過廁紙、非法施捨500蚊給雙程證乞兒——下有專門整餅兼夾捉蟲的司長、局長,要政通人和、平息戾氣又何異於緣木求魚?
香港人貫徹練懶學精的精神,奉金庸的「少做功夫、多嘆世界」為至理。唯其努力捨難取易方造就出世所欽羨的香港效率。恃着智商高強,執意跟人性、常識鬥氣,求仁得仁,那就不要抱怨全城媽聲四起,怨氣沖天了。
古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