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都有現場觀看全港學界籃球精英比賽(圖)的四強和決賽,這賽事自從有了更緊密的商業贊助協辦後,目睹它的規模和規格驚人成長,場地從麥花臣到修頓場館再到今年灣仔新伊館,一次比一次搬更大。能夠用上大場館,當然因為有信心填滿,這歸功於有力的市場推廣,才可能獲得這麼大的公眾關注。
執筆時的周末我正在新伊館欣賞今年賽事,一進到場館簡直吃了一驚:除了往年也必有的專業主持及現場DJ(特地從台灣請來的高手)打音樂助興之外,球場上方懸下來四面巨大電視螢幕,讓坐得高的觀眾能夠看到近距離畫面,兼播放即時replay、每節精華和球隊專訪,這些都是連香港最高水平的甲一籃球總決賽也沒有的製作。
除了球場內,場外很多細節配套也都一絲不苟,進場後的二樓大堂佈置成一個球迷拍照留念區,有場刊和海報貼紙等各樣打氣物派發,一整個讓人聯想起外地的職業球賽配套。別小看這些東西,累積起來就是完整的球迷體驗,能夠大增觀眾的投入程度。而即使是球員,在如此的氣氛下奮戰,感覺受到重視,戰意和表現也有正面幫助。
這麼高的賽事製作規格,在香港籃球可說僅見,也是一種示範,證明要做的話還是可能做到。有網友說因為有商業品牌投入大量資源,出來這種規模是理所當然。資源充足確實是先決條件,但從我自己的經驗看,很多事情不是你撒錢就做得好(否則這個世界就不會有投資巨大但票房慘敗的爛片了),還得看心態、精神和執行力。而再看目前香港籃球的環境,會令人不禁問,為何其他層面水平的籃球賽,不也引入更多商業行銷力去幫助推廣呢?假如態度開放,香港籃球其實還有很多可能性,精英賽的進步就展示出這一點。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