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黃念欣在夕拾朝花專欄中介紹一位猶太作家的作品,他曾是一九八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內蒂(Elias Canetti),他所寫的二戰時流亡英國的歲月,書名《Party in the Blitz: The English Years》。
黃教授說本書證明了蠟燭在熄滅前最亮的理論,只因為這是一本一個上了年紀的作家在高齡八十五歲時所寫,卻在死後十年才出版,書中不留情面的描寫英國人的偽善冷漠和勢利,而最為人談論的一章是對他流亡英國時的那位情人;比他小十五歲的梅鐸(Iris Murdoch),這位被稱為英國最有智慧的牛津女子,曾出版哲學著作、散文集,也曾寫過二十四部小說的大才女,卡內蒂對舊情人的攻擊,爆陰私,不留餘地已成失格。
這一對秘密情人之戀從一九五三年開始,才三年已玩完,但八十五歲的老人執筆時餘怒未消,炮火猛烈的攻擊梅鐸,不但不念舊情,還幾乎全盤否決這位名氣並不亞於他的才女。
這令我想起另一段戀情發生在中國上海的胡蘭成、張愛玲這對曾私訂終身的才子才女,有似曾相識之妙,年代也相差不到十五年,四零年與五零年之差而已。民初女子與牛津女子的差別只是十九歲與三十歲,雙方的情人也比她們大十五歲到二十多歲之差。
講起來中國胡蘭成比猶太人卡內蒂要厚道些,對於他筆下的民初女子自責多於責她,卡內蒂卻不同,在回憶中他成了被害者;被利用被榨取,變成一個被輕忽漠視的男人,以前聽說過和猶太人生意做不過,卻不知與猶太人男人且還是文學獎得主的大作家三年地下情卻變成了揮之不去的噩夢,這位牛津才女也夠倒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