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劍 蘭

【越陌度阡】劍 蘭

【越陌度阡】
我家是典型的菜農,沒有種過稻米,但卻種過年花。

八九移民潮後的香港經過一番洗牌,經濟活力又再次蓬勃,香港人更好新鮮的切花,已式微的本地菜農為了適應時代,轉而嘗試栽種切花。我家住打鼓嶺邊境,算是土壤貧瘠之地,可是租金便宜,農地廣闊也有充足日照,有農業投資者看上了,開設數十萬呎的大型花場,用來栽種主流切花,如春天的白百合、夏秋的向日葵,而冬天就是劍蘭了,以應接農曆新年的年花市場。

本地劍蘭的年宵市價波動很大,好起上來可以四五十元一支,一般也有十多元一支,比起內地又小又不大開花的一元兩塊「瞓覺貨」,利錢豐厚得多,附近的菜農即時有樣學樣都轉型,學栽劍蘭去。相較於桃花、年桔和菊花等傳統年花,劍蘭的栽培管理技術簡單得多,以荷蘭進口的劍蘭頭(種球)栽培,大約八九十天即可收割上市,跟種菜差不多。花農每年端午前便須向進口商訂購種球,種球以大小分成不同級別,最大的一箱只有六百頭,其次一箱裝有一千頭和二千頭。本地的農民多數訂購中等一千頭一箱的貨色,而且八成是「大紅」色的品種,再加少許寶石紅,其他顏色的就只會栽種一點。「大紅」色除了應節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管理得宜便可長出更大更多花的劍蘭,其他顏色的就比較劃一,大小花數未必能隨管理而增長。

栽種如賭博 冷藏變長眠

那是1996至1997年吧,很多農夫都改種劍蘭了,老爸將近退休便不趕這趟混水發新年財,只玩票的種二千多個(鄰居們都是栽種四萬到十萬個的),計算好下種日子便起高畦開行預備田地,每隔三四天分批下種,種植過程如下:每畦田以相距14至16吋開成一排排的行坑,坑深四吋,每行坑內以六吋距離深種七個劍蘭頭,算下來一斗地可栽三千到五千個劍蘭頭,栽培得較疏的劍蘭會更大更多花(大紅品種一般以十二至十四花為標準,我種過超過二十花的)。因為荷蘭進口劍蘭頭品質穩定,只需管理好肥水及上泥兩項事情便成,下種後田地即要長期灌水,二十多天後約有三至四片葉,即追肥一次並上泥,用以鞏固高䠷的劍蘭令其不易倒伏。再一個月後約有七八片葉子時,重複追肥上泥工作一次,跟着劍蘭便開始形成花菖了。最好的收割時刻是劍菖抽發卸出後,約有四五花蕾現紅時,晚一點即開花變成廉價貨,太早又會開不齊尾。

在種植期最後的二十多天,天氣對開花時間影響很大,遇上連日的陰冷天氣,可以完全停止生長,但大熱天又會搶早開花,所以農夫如何計算下種日子就各有不同意見了,但大家都是以年廿七至三十這幾天為目標,因為價錢最好。要農夫在三個月前即預見花開日子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在收成前的二三星期會開始控制水份供應,減少水份可以延緩一下生長,但在花蕾已出菖的最後階段制水太兇,又會變成催促開花,所以極難以田間管理去控制開花,花商遂會安排冷房用以冷藏向農夫收購早割下的劍蘭。如果只是冷藏一個星期左右,一般問題不大,仍能「花開富貴」,可是也有太早收下來要冷藏二三星期的「瞓覺貨式」,以前內地的平價貨就大多如此,這些劍蘭真的會一睡不起,大吉利是。

回想當年農夫種劍蘭的日子,田間有數萬株劍蘭待割,但只有十多天的收割時間,全家動員不眠不睡仍趕不上進度,而且只要一開花便血本無歸。每天提心吊膽看着天氣報告,雖然花農只要有一半趕及好價即能大賺,但其實跟賭博分別不大。我回歸農業後也承繼了種劍蘭這一門手藝,但仍是玩票性質,每年千多二千個,多數是賣給送給相熟好友,每年把親手栽種的年花送給好友親朋,有着說不出的滿足感。但直至約十年前,種商因為我的訂購數目太少不再供貨,而老爸也在同年過世了,我家種劍蘭的傳統也就嘎然而止,過年時農田的一片嫣紅亦隨歲月而淡下來。

每箱劍蘭頭總會混有一兩個其他花色,格外搶眼。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