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聚會聽到一個教人心酸又憤慨的際遇。朋友不幸罹患白血病,進行骨髓移植治療後仍免不了經常進出醫院,有時是檢查,有時是因為排斥引起併發症,總之近兩年來即使不情願也得成為醫院常客。按朋友的親身經歷,每次再入院都感到情況在惡化。起初是睡在病房加床,然後是走廊的帆布床,最近是在水龍頭旁邊的帆布床,個人物品如牙刷、漱口杯就在水花濺到的地方。
朋友是白血病患者,抵抗力甚弱,最需要一個清潔無菌的環境。可公立醫院實在太擠太超負荷了,根本連一個感染機會較低的角落病床也找不到,盡心盡力的醫護人員結果只能把洗手盆位置封掉,不讓太多人在附近活動或洗手。
公院病房超收已成常態
朋友的經驗不算罕有,過去一段時間公立醫院病房超收已是常態,110%負荷已不是新聞,超過120%逼近130%的日子也越來越多,不管政府最高層或醫管局都好像覺得船到橋頭自然直,沒有絲毫危機感。可對不得不進醫院的病人,對病者的家屬,對照顧他們的前線醫護人員而言,逼爆的醫院、病房猶如「戰場」,充滿危機,教人透不過氣來。
此所以前線醫護人員星期天辦了個集體鬧爆大會,希望吐吐苦水,好讓政府高層正視。然而,鬧爆大會是辦了,高官也來了,卻沒有提出甚麼具體解決方案,病人、家屬、醫護人員每天依舊得在超負荷高達120%的病房與病魔周旋。特區政府高層從特首到財爺到局長們常說香港是個富裕的國際大都會,擁有萬億儲備,每年預算案都幾乎必然有數以百億元計盈餘;可公立醫院的擁擠情況從來沒有真正改善過,反而越來越惡劣,輪候治療的時間則越來越長。難道好好照顧患病的市民,改善市民健康只是次要目標,比不上起甚麼大橋,建甚麼高鐵或萬億元填海?
醫療服務走下坡以外,近期成為熱門新聞的收緊長者綜援問題同樣反映特區政府在決定公共開支時只有數字,沒有人味。撇開特首林鄭月娥、勞福局局長羅致光等的涼薄言論及暗渡陳倉的卑劣做法,收緊長者綜援申請標準其實完全沒有逼切性,對政府短、中、長期福利開支影響甚微;特區政府只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展示官員永遠正確才堅持不肯退讓,堅持要對大半生勞動貢獻社會又沒有足夠退休保障的60至64歲長者開刀,取消他們領取較高額的長者綜援的資格。
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延長
政府其後因為推行手法太粗暴開罪建制派而急急補鑊,推出甚麼「就業支援補助金」讓長者申請,這更說明收緊長者綜援無助控制開支或應對人口老化,只會把長者折騰得疲累不堪。這種對貢獻半生長者斤斤計較的態度除了涼薄不仁還可以怎樣形容呢?
當然還有住屋。這邊廂政府豬籠入水,財政盈餘、儲備年年創新高,那邊廂公屋輪候人數不斷增加,輪候時間不斷延長,已從2012年大約三年多延長至接近五年半。有能力租住或購買私人樓宇的中產受薪階層市民處境同樣有壞冇好,新建的住宅單位越來越迷你,一層36伙微型單位已不罕見,年輕人努力儲蓄甚至加上父母幫助還是只能買到200至300呎的單位居住。此外,樓價之高令供樓負擔能力惡化,幾年前14年不吃不喝已可置業,現在卻得21年不吃不喝才有望成為業主。同樣樓價「難頂」的大城市如溫哥華、墨爾本,樓價不過收入總和12年而已,被香港遠遠拋離。
每年公佈財政預算時,政府都強調政府開支增長了多少,公共服務有甚麼改善。但若仔細看看我們的城市,病了進醫院要睡走廊的加床,老來沒有良好退休保障,還被政府視為懶人要削減津貼;而住的地方則越來越小,越來越難負擔。教人不禁要問,政府的錢都花到甚麼地方,為何市民生活質素越來越差。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