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2018年中國GDP總值首次突破90萬億元,增速為6.6%,是1990年以來最低。官方越強調實現政府設定的目標,越強調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外界就越擔心真實情況遠比官方描繪的糟糕,越擔心全球經濟被拖累。但在台灣、香港則有人認為,經濟持續下滑令中國有求於台灣、香港,對台、對港政策會趨向寬容,台港地位因此會得到提升,果真如此嗎?
官方數據不反映政治危機
中國官方數據的注水問題一向備受詬病,凡是政府設定的目標幾乎都可以完成,甚至出現各省分的GDP總和比全國GDP多逾萬億元。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中國去年經濟增長按季度計,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分別增長6.8%、6.7%、6.5%及6.4%。雖然6.4%的季度增長率已是2009年以來最低,但如此穩定地逐步下調數據,太多人工斧斫痕迹,讓西方學者越認為不可信,未真實反映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程度。
其實,從去年6月開始,中美貿易戰已引爆中國政經亂象,隱藏的政治危機不可能反映在官方公佈的數據上。備受矚目的是,中國體制內學者許章潤、高善文、向松祚等相繼就中國政治、經濟問題發出尖銳的質問、質疑,令人相信中共高層也有清醒的人士,或明或暗力挺這些學者,讓他們免受迫害,沒有像普通網民因妄議習近平、妄議中央被控以尋釁滋事。中國經濟持續下滑已無可避免地削弱習近平帝制威權、削弱中國國際地位,問題在於經濟會否持續衰退而演變成政治危機,即在於習近平和中共的對策能否阻止經濟衰退而不失去表面上的執政合法性。
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為避免內政外交危機全面爆發,必然更多地採取妥協態度,習近平也因此與特朗普簽城下之盟,中國同意增加進口美國貨1.6萬億美元。但是,如果因此認為習近平和中共會回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的改革道路,認為中國會對台灣、香港採用寬容的一國兩制政策,未免太過樂觀,甚至有些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起碼是沒有看清台灣、香港的區別,沒有看到美國政府熱衷打台灣牌,而關心香港問題的只是國會一些議員。
台灣得以提升香港更沉淪
中共領導人、主責台灣香港事務的官員近期都對一國兩制有所宣示,但台灣、香港兩地的反應,恰恰顯示在中國經濟衰退的環境下,香港、台灣的國際地位差距將進一步拉開,台灣得以提升,香港更加沉淪。
一方面,中國如果決定通過放鬆金融、財政調控以刺激經濟增長,意味着對全球的依賴性有限,也意味着對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讓步有限,期望中共寬容以待香港、台灣,台港地位由此得到提升很可能是一種幻想。中國擴大從美國進口,目的不是刺激中國經濟增長,而是減緩美國對中國的全方位打壓,而香港、台灣在其中的作用,遠沒有中國想擴大出口時大。
另一方面,習近平重彈一國兩制統一台灣的老調成為笑話,更讓台灣總統蔡英文的民望出現戲劇性變化,從谷底上升至半年來最高的34.5%,支持台灣獨立的受訪者也增至47.5%,比上月大升12個百分點。
在香港,在李克強重申一國兩制、張曉明聲稱港澳獨特角色不可取代後,坊間又對一國兩制重燃希望。但只要看看親共政客視獨立關稅區地位為《基本法》賦予,看看林鄭月娥迄今沒有訪問美國的安排,不難想像,美國政府是願視香港為可與中共交易的籌碼,還是視香港為可有可無、不配合的棋子?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