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起來的國情,道理應該農民進入高鐵時代……搭乘高鐵幾轉,感覺情況比理想更理想,真人性化,中國模式「高鐵進入農民時代」正在熱烈演進。
乘高鐵去廣州、其實不是廣州,而是番禺,乘地鐵入廣州城內隨便一小時,還需排長龍購買車票,再排長龍入站,入得車廂,永遠亂世佳人,沙甸魚罐頭一般人疊人。的士蹤影比較飄忽,想搭計程車,站在廣州南站簡直舉目無親。
聽說廣州有高鐵直去汕頭巿區,雖然車次比較少,總比去同樣舉目無親、冇雷公咁遠嘅潮汕站安心;是我們過份挑剔?當地人可能甘之如飴,對國家發展成果感覺不知多良好。
從潮州前往潮汕站,才不過廿來公里,走巨型貨車充斥路面兼交通燈特多的國道,45到50分鐘少不了;司機還跟我說:一次走了11小時,嚇得我!
正在裝修的潮汕站雖然萬頭攢動,比起90年代北京站、上海站、廣州站都非凡進步;零星落索小缺點?既然缺點小,就當百分百完美囉!
農民何止內地有?任何農業社會現代化發展必經之文明的進程;當然,富過三代,不少所謂「富裕文明人」轉軚,重新投入農民行列大有人在?就說說香港舊日,仍有農民耕種的世代;自60年代新界農民忽爾放下莊稼,一個傳一個、一家傳一家、甚至整個家族整條村子並鄉里姻親移居先到英國(清廷租借新界予英國後,殖民地出生者全皆正式大英帝國子民,拿如假包換英國護照),隨後渡英倫海峽,謀生於工資更高、福利更優厚荷蘭、德國、比利時並北歐諸國。這抹原居新界農民移歐謀生浪潮去到70年代簡直火辣辣,除非家有餘糧須讀書者,不然都捲入赴歐的漩渦;不單男性、也及女性,未婚、已婚無分彼此。
那年暑假從加拿大飛歐陸暑假旅行,路過荷蘭探親,在南部馬城(馬城條約的馬城Maastricht)火車站,隔着寬闊的火車路軌,兩堆各自三、五、七位女性前農民,將聲門盡放隔空用圍頭話聊天(記得張婉婷導演,周潤發、鄭裕玲演出《我愛扭紋柴》操的寶安方言)甫開口:你班冚家剷……前農民肯定不覺有問題,有問題只是不包容的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