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挽救疲弱的經濟,北京當局近兩星期真可算是出盡法寶,出口術表明扶持重點行業如汽車、家電只算是前菜,大幅放水增加流動性才見真章;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1%之餘還透過其他政策工具為市場注入新資金,單單上個星期人民銀行已為市場注入超過一萬億元中短期資金。以救市規模計,一星期過萬億額外資金比金融海嘯後溫家寶提出的兩年4萬億救市方案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傳聞中的措施如放寬樓市調控,不再堅持去槓桿政策,北京當局已展現出藥石亂投也要穩住經濟的姿態。
內地民眾漸對前景失信心
中共領導層急於扭轉經濟頹勢不惜放棄過去幾年堅持的政策方針一點不奇怪。最根本的原因是內地經濟正處於入世以來最大的逆境,投資放緩,消費市道疲弱,出入口數據持續惡化;在支撐經濟運作的主要因素中只有政府開支及投資仍能按規劃保持增長。若果北京還不加料刺激經濟,投資消費肯定進一步下滑,要保住6%增長根本不可能,並且會令內地經濟跌入日本式的低增長惡性循環中,想扭轉非常困難。
同樣重要的是,內地民眾開始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隨時因此引發政經危機。經歷三十年GDP 持續高速增長後,民眾已習慣經濟天天向上,景氣有好冇壞的格局。不管企業或消費者都不擔心經濟放緩的風險,願意超前投資及消費。企業主管相信有買貴冇買錯,今天提前投資擴大規模明天可以有更大的市場,更多的銷量;消費者相信今天的高價消費到明天隨着收入增加變得容易負擔。
問題是中國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內地市場已不可能再有雙位數增長,即使保持低單位數增長也有困難。前幾年鋼鐵、煤、造船、家用電器等已出現產能過剩需要收縮的情況,到去年連向來增長驕人的汽車產業也遇上樽頸,不管新能源車、SUV、普通轎車銷量都大不如前,一些車廠的業績更出現倒退。
對企業而言,保住原本的生產規模已有困難,再擴大投資更是不可能。未來一段長時間內地將有越來越多產業面對內銷市場增長不前甚至收縮的情況,令私人投資、民間投資陷於長期低迷狀態。
本來,擴大對外出口是解決產能過剩的出路,可以紓緩內地企業投資過度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然而經過三十多年出口高速增長後,內地製造業在全球出口份額已相當高,面對的競爭正越來越激烈,要進一步提高出口份額得大幅提升產品質素及其他配套如售後服務,短期內中國企業未必能造得到。
過剩產能與債務難以清除
另一方面,全球最大的入口市場美國在特朗普主政下大幅改變原本的貿易政策,朝保護主義大步轉向,並矢言要扭轉美國的貿易赤字情況,當中主要針對的目標正是中國。近大半年來特朗普政府從加徵關稅到限制內地高科企技業在美國投資、採購反映的正是這樣的轉向。在這樣的「新政」下,即使中國今次成功跟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令美國暫緩對五千億美元中國出口加徵關稅,但中國企業想再擴大對美出口份額已不可能,未來還有可能被迫自我設限,逐步減少對美出口貨量與價值,令中國出口企業面對巨大調整壓力。
中國政府當然希望可找其他出口市場填補損失,但歐盟貿易規則繁複,外企大舉進入市場不易;日本則消費需求疲弱,無力吸納大量中國出口貨。換言之,全球經濟體中根本找不到另一個像美國般既龐大又消費力強的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內地製造業、出口業只怕也得面對低增長以至倒退的困難。
面對惡劣經濟前景,民眾對政府、對前景的信心開始走弱,北京當局如不及早出手暫時止住經濟失速之勢,民眾信心只怕跌得更快更急,令內地經濟更難有轉寰餘地,甚至政治穩定也受影響,北京怎能不急於出手!然而,內地從政府到企業到民眾都沒有處理經濟放緩的經驗,積累的過剩產能與債務又難以清除,今次政府放水不可能提升效益與需求,反而令地方、企業債務進一步增加,隨時像腫瘤般不斷蠶食經濟動力,把內地經濟拖進日本式的長期「失落」。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