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
到了歲末,農夫都特別忙碌。因為過年時中國人都會花大錢買好材料,預備團年飯、開年飯、春茗等等。為了趕賺這一年一度的商機,農夫早在兩三個月前便種下一批大家過年需要的蔬菜,例如生菜、芹菜、蒜仔等等,也有人種了一大批蘿蔔予人製作蘿蔔糕。蘿蔔(Radish)雖然是根部作物,但在植物分類來說,她跟同是十字花科的菜心、白菜、芥菜更為相近,反而與紅蘿蔔(Carrot)全無關係。
從前的農夫會按季節種植不同品種的蘿蔔,種耐熱早收成的「早水」種,在晚夏開始播種,八九月份下種的叫「耙齒蘿蔔」,因為身材又幼又尖,恍如農夫的泥耙尖齒而得名;另有稍晚下種的「冬瓜白」,顧名思義其貌狀短肥如小冬瓜。兩者的葉都是倒卵形,葉緣較圓滑,跟「遲水」種的羽裂狀大有不同,大家可以從葉子的形狀便可知她們是遲是早了。
日經濟泡沫 反令蘿蔔文化重生
香港人現在吃的早水蘿蔔已變成一種叫「短葉13號」的品種,而遲水蘿蔔則是「南畔洲晚生」為主,兩種都是近二三十年由農科研究所開發出來的品種。因為耐病易種,又得政府推廣,傳統的農家留種便慢慢退場了。這個情形在日本也有出現,說起吃蘿蔔的文化,我們跟日本可說大有距離,日本人根本不能和蘿蔔分開,由生吃、火鍋、醬泡到漬曬,甚麼類形的作法都有。但是,在七八十年代,日本正值泡沫經濟的高峯時期,工業化的生產、急速的消費模式、大都市的拓張,令農村的傳統蘿蔔品種及加工方法失傳,就說日本最常見的醃黃蘿蔔(澤庵漬)吧,其製作方式已極度簡化及工業化,並加入大量人工調味、染色及防腐,失去原本的特色風味,令新一代的日本青少年再不知道祖輩的飲食文化。這些故事就曾經由一位文化人「妹尾河童」記錄下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一找他的《邊走邊啃醃蘿蔔》看看。雖然日本經濟之後走下坡去,但幸運的是,大家反而能再次審視自己的文化根源,再次激起地方運動,傳承地方的蘿蔔品種和相關文化,更以個性化的方式重新推廣地方蘿蔔。
在香港,蘿蔔就是蘿蔔,特別是七八十後那完全在都市成長的一代,蘿蔔只能跟牛腩和打邊爐拉上關係,頂多是成為「人妻」後的女士學做蘿蔔糕,因此而開始懂揀選蘿蔔。廣東地方的蘿蔔品種慢慢消退,代之而起是「多快好省」的科研品種。但有趣的是,現在更多大陸移民定居香港,他們造就了新一波的飲食文化衝擊,不要說成行成市的酸辣米線、麻辣火鍋,就算是蘿蔔,也可以找到「心裏美」和「東北紅」等北方蘿蔔品種,「心裏美」是華北地方的名產,外青內紅,辛辣中有帶清甜,生吃涼拌皆宜。就我這十幾年的觀察,街市的蔬菜品種越來越多,但傳統作物卻益發減少。我們香港仍然能保持一點嶺南廣東的飲食文化嗎?在街市、餐廳,我認為不大可能了。可能要學習日本的地方文化再生經驗,找老農夫老人家教大家多做點地方菜式,更認真的使用「原本」品種,不要「隨便」拿來就用,不要「差不多」就用。其實我們也有非常特色的醃蘿蔔:菜脯,而且製作技術也不太困難,可是一直鑽研下去,卻有極大變化,下一次就再談醃蘿蔔吧。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