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獵人的禮儀

【詠物誌】獵人的禮儀

【詠物誌】
獵人,是一種精神。

最近慢遊台東、深入原住民部落,被獵人們的「狩獵禮儀」深深吸引。對,21世紀AI年代,我認識的幾位獵人仍不時上山打獵,這分鐘拿着iPhone捉Pokemon,下分鐘手握弓箭上山捉野豬、山羌甚至猴子,而每位獵人的近身戰刀(又名山刀或番刀),更被視為勇氣與智慧的象徵。

「昔日老人家都教導我們,不能虐待動物,我們用箭或茅刺傷牠們後,會立刻用刀刺牠們心臟讓牠們盡快往生。這聽來很恐怖,卻是我們送牠們離開的儀式。」磯崎的高山部落布農族(Bunun)原住民馬中原說,海軍陸戰隊退役後他就帶城市人體驗獵人的生活。

不像普京或土豪們一味恃強放閃,野外求生是原住民一貫的本領,但弱肉強食、物競天擇不是現代獵人們的殺生藉口,他們視狩獵是樂事、信仰,但仍牢記着祖先流傳下來的遺訓,當中深深蘊藏人與自然共存的法則,甚至被視為一種神聖禮儀。

早幾年一位卑南族的現代獵人曾告訴我,他從不用獵槍,只用貼身跟了他30年的「戰刀」打獵,就算曾經遇過野熊施襲九死一生,因為他視狩獵為一場公平博弈,動輒用槍是種勝之不武的行為。對高山部落而言,能捕獵比一般人更多獵物的人,代表他智慧與技能高人一等,故能成為部落中頭目。

出發前帶三寶:米酒香煙檳榔

獵人們說,他們有三戒條要守。首先,對原住民而言,狩獵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利益,故他們只會按需要上山,不會大肆殺戮出售戰利品。第二,動物們繁殖期絕不狩獵,也絕不殺懷有身孕和幼小動物。第三,獵殺動物在牠們臨死時要看着牠們的眼睛,以示尊重。

「打獵對我們是一種信仰,我們會帶三種東西出發,米酒是敬山敬地的;香煙是代表與祖先們溝通,請他們保佑我們;檳榔是敬給被我們獵殺的動物。」被我稱為「阿美族張智霖」的另一位part-time獵人Emas告訴我。約五年前他將爺爺逝後丟空的老房子改成故事館,呈現原住民的生活痕迹,在當眼位置便供奉了爺爺的近身山刀和他親手獵得的山羌頭顱,那刀已生銹變黑,但他一家仍視為祖先勇氣的載體。

馬中原說,他國中開始就有自己的戰刀,鞘為台灣老檜木手工鑿製而成,此刀不只用來狩獵,平時還用來除草和建築等,不同部落有不同種類的山刀,更是他們禮服一部份。一個男人生命完結,配刀就會成為遺物被子孫供奉或作為紀念,不會繼續使用,每個男人都有其專屬的貼身配刀,故每位勇士也會或買或找不同刀匠替自己訂做一把,上面可能綑上彩繩、或刻上原住民圖騰。

我跟獵人走入山林,嘗試閉上眼幻想他們在黑暗中自處,面對可能來自四方八面的危機,我腦裏卻閃起電影《賽德克‧巴萊》那句:「如果文明是要讓我卑躬屈膝,那我要讓你看見野蠻的驕傲。」戰刀,也曾是原住民成為獵物時,用來對抗侵略者的武器。

撰文、攝影: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