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愛「詩鐘」,更愛「詩鐘」背後的人事掌故。更敢「詩鐘」以對聯的形式示人。
筆者藏有張伯駒行書他人的鐘聯,並旁加六行小字長跋。似乎他若欣賞一個人,就能不囿於世俗所見,頗有「雖千萬人,吾其往矣」的氣概。
該聯曰:「射虎斬蛟三害盡,房謀杜斷兩心同。」兩旁六行小楷題識是:「張之洞督鄂時,宴客為詩鐘集,限蛟斷四唱。候補道蔡乃煌得是聯,張大激賞之,即致函袁世凱,言於慶親王奕劻,蔡獲任上海關道,蓋當時政局,奕劻、袁世凱、張之洞為一系,瞿鴻禨、岑春萱、盛宣懷為一系。西太后以奕劻貪婪,領班大學士欲以瞿易之。一日,言於瞿。瞿歸家言於其夫人,復言於其侄女。侄女與英大使館有識者,洩之,遂為英大使所知。值西太后宴各國使節,英大使遽前問后,貴國有無易首揆事?后曰無之。乃大愕異,以只言於瞿,何以英大使知,聞於袁世凱,乃挽侍講學士惲毓鼎拜摺劾瞿,許以銀壹萬両,外任河南布政使。惲遞摺後,西太后即予開去瞿鴻禨大學士缺,岑、盛亦皆罷官。但瞿尚有清望,一時物議沸騰。餽惲銀只給三千両。奕劻亦未敢(發)河南布政使之命。蔡詩鐘三害盡,蓋指瞿、岑、盛;兩心同,蓋指袁、張。此亦詩鐘史中之一掌故也。(敢下落發字)中州張伯駒,時年八十。」
從上引可見,張氏不僅喜歡「詩鐘」,也更喜歡「詩鐘」背後的那些掌故 。張是喜歡蔡乃煌的才智。但蔡當年一直是南方政府抹黑的對象。張氏既是袁世凱姻親,而蔡又是袁的得力人員。那麼說話就不能不有所顧忌了。何況張氏經過了「關外徵用」和「失去戶籍」,人變得謹慎,所以在跋言中只能含蓄地向蔡乃煌表達微慕。其實,能為社會惜人材,能為蔡乃煌說公道話的還有陳三立。陳三立是這樣說的:「君諱乃煌,字伯浩,姓蔡氏,廣東番禺人。少警敏,文藝捷給,補諸生,著聲儕伍間。舉光緒十七年順天鄉試,上禮部不第,納貲以道員分發湖南。時余父官巡撫,代之者俞公廉三,前後委君主礦務局、善後局,讞衡州、辰州教案,兩署督糧道,一切辦治。俞公薦君於朝,交軍機處存記,並加頭品頂戴。錫良公為湖南布政使,已重君,逮擢四川總督,奏調君自隨。歷充洋務、礦務、商務、軍裝、銅元諸局總辦,用勳勞請補建昌道,未之官。張文襄公求健吏,挈君人都,遷補郵傳部左參議,兼署右丞,未幾授蘇松太道,……君胸臆疏豁,剛果敢任,用智計自蘔。誦習羣史,能強記,尤慕效傳載俠烈之行,屢急人之難,傾身為盡力,多所拔濟。戊戌政變,詔捕文學士廷式。文方客長沙,陰畫策出之於境,游海外乃免。其為治綜核名實,機權肆應,繁劇百端,揮斥有餘,不為撓困。施設既精能絕人,亦時操縱維大體。……然跅弛負氣,平視長官,鋒棱不少蔽掩。隸郵傳部,嘗面折所管部尚書,任蘇松太道,與巡撫若退居故總督有隙,輒傳牘抉擿其過失,至遇黨人游客,益持繩檢立厓岸,以此嫉謗者衆,終坐怨家所中傷,不脫於禍。故凡與游舊雅知君者,稱君有匡世之資,頗未能學道謙讓,全其才而究其用,莫不痛而惜之,而余亦其一人也。」( 陳三立《清故蘇松太道蔡君墓誌銘》)後來,有人指陳三立此文是受了蔡家二千元。這說話等於說陳三立是在「諛墓」了。萋菲譖人,也算是如影形了。但陳三立的高風亮節舉世皆知,豈是為錢而去「諛墓」的人?而且,在蔡氏生前,陳三立有贈蔡乃煌的詩已有這樣的說話﹕「補官號作蠻夷長,玩世仍為江海行。白盡鬚髯償笑罵,依然肝膽見平生。滔天禍水誰能遏,繞夢冰山各自傾。豪氣未除沈痛久,只餘對酒百無成。」
另:文廷式年譜一八九八年條下有﹕「秋冬,藉陳三立、蔡乃煌策劃之力,先生由其族兄煒、族嫂冒氏夫婦護送,潛行至漢口。」(《文廷式詩詞集》)以上寥寥數語,可見蔡乃煌是有胆識,重情義。而陳三立和蔡乃煌是肝胆相照的朋友,怎會被說成為兩千元而「諛墓」呢?
陳融《讀嶺南人絕句詩拾遺》有詩兩首是詠蔡氏的:「杜牧平生濩落情,珠江絃管雜詩聲。小生不畏豪門客,爭得青樓薄倖名。」「帝制功臣強自持,天涯風雨寸心悲。吟儔落落今何日,豹死留皮絕命詞。」句末小字註曰:「蔡乃煌原名金相,字伯浩。番禺光緒舉人。為縣學生時與粵吏王存善爭一妓被革斥,借監名捷京兆。官至右丞出為滬道。辛亥後以禁煙特派員來粵謀洪帝制,為龍濟光所殺,有絕命辭。」但「豹死留皮絕命詞」或者當時另有所解,此可參讀沈瓊樓《龍濟光入粵前後》一文。文中謂:「相傳蔡飲彈前一夕,還應龍部統領賀文彪之請,在東堤東坡酒樓波光帆影兩通廳開筵坐花。座中還有幾個文人和蔡作詩鐘,適東道主遲遲未到,數人遂聯作詩鐘以破岑寂。賀文彪綽號豆皮孻,即取豆皮二字為鐘眼。雁足格第七唱。蔡即口點聯:子建人生悲煮豆,囗囗豹死尚留皮(下聯述者忘了前兩字)。詎翌日即飲彈陳屍東堤,競成詩讖云。」
筆者按:上引文作者沈氏所忘囗囗兩字當是「彥章」,王彥章曾謂豹死留皮也。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