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有路】
「金飯碗」,乍聽之下,無法猜透出售的是甚麼。的確,逛了一圈後,仍是很難定義。木櫃上的本地大孖醬油、玻璃枱上的日本海參布甸……佈局看似毫無章法,卻有說不出的安心感。貨架前的卡紙記載了食物的前世今生,不經不覺,就逛了個多小時,確實上了一堂食材知識課。此時老闆梁耀邦(Alan)走過來,娓娓道出他的創業史。原來,他做過十多年飲食記者編輯、經歷兩次創業失敗,煉成他不願服輸的個性。
2006年,飲食編輯Alan辭去工作,決心離開打滾十多年的行業。生活彷彿失去重心,但他卻留意到香港人對靚菜的需求,所以與拍檔合資十多萬創業,在天后開創「菜菜子」。生意不過不失,兩年後因意見不合拆夥。「嗰陣時覺得個品牌唔應該完,所以執意要攞個招牌返嚟做,在灣仔街市重開,賣靚菜、生果。」這個新開始,卻是歷時四年的苦戰。舊舖入貨由拍檔負責,故Alan完全不熟悉行情。去到菜欄果欄,恍如小孩學走般從頭學起,「唔想因為唔識入貨而被呃,所以嗰時我好堅持學點入貨。」為了購入最新鮮的蔬果,他每晚9點多就開始到果欄,至凌晨兩點幾。3點過後,別以為Alan可回家大睡,真正的戰事現在才開始。搭上亡命小巴,趕於5點前到達菜欄,又是一輪爭奪博弈,早上9點還要回街市開檔。打點好一切,回家稍事休息,下午4點回店,又是一個循環。
過去…只想搵錢交舖租
上天沒有眷顧這位有心人,日做17小時以上,換來的卻是一身債務。菜菜子堅持賣本地有機菜,成本高、供貨不穩定。雪上加霜的是,親自入貨換來的,是Alan忽略了早上9點至下午4點的黃金時間,未能接觸客人,忽略了店面營運。
「菜菜子經營了4年,其實頭一年一直虧蝕。之後幾年都是一樣,只是越蝕越深。嚴重到每朝一起身都在想『點可以掙到錢來找數交舖租。唉,講起上來都失禮,我們本來的公司戶口,因為彈了太多次票,銀行直情刪除了。現在諗起都覺得好笑!」前塵往事,在Alan口中猶如趣事,雲淡風輕。
菜菜子最終蝕了五十多萬,損手離場。家人朋友均認為Alan性格不適合做生意,苦勸他不要再搞。「佢哋話你做了咁多年都唔得,再搞朋友也沒了。」萬念俱灰的Alan認識了果欄的一位朋友,無意中知道原來市政街市的租金很便宜,不續租也只需一個月前通知。總結過往的失敗經驗,他認為自己未能評估及控制風險,決意再博一鋪。
今日…旺季一店收40萬
「只要控制風險,最多都係輸掉本金,就唔怕負債。所以2012年我再問哥哥借10萬,分別喺荃灣及北角市政大廈開店。」起名為「金飯碗」,只賣乾貨、雜貨,如本地醬油、雞蛋、赤米乾等,減少產品滯銷的損耗。
惟開業幾個月後,成績依然不理想,「生意直情去到末路,因為冇嘢賣。你間舖打開原來只有幾瓣東西賣,限制了你的銷售額,例如客人買完醬油 ,發現沒其他嘢賣就走了。我也很深刻的 ,試過一日只有150元生意!」即使市政大廈租兩舖只需約9,000元,有些月份的營業額連舖租也付不起,慘淡非常。經友人介紹下,Alan開始購入海味,令貨品選擇更多元化,同時堅持每日更新facebook專頁,終於成功拯救生意,「有一天,北角店營業額有3,000多元,那一刻我終覺得『我企喺度成日,也算是有意義!』不敢說有很多生意,但是我捱到了。」之後一傳十、十傳百,生意終憑口碑及社交媒體帶動下開始上軌道,終於六年間開五店,分佈荃灣、北角、觀塘、尖沙嘴及元朗,其中觀塘、尖沙嘴為樓上舖,元朗店則是商場舖,五舖租金每月合共約6萬元。Alan不願透露總營業額和營運賺蝕,但他說:「以北角店為例,旺季每月營業額有40萬左右。」
金飯碗(元朗)
元朗大棠路23-27號合益廣場1樓B132店
記者:張欣頤
攝影:伍慶泉、鄭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