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領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由六十上調至六十五歲,下月生效。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示,不執行新政策是「接近不可能」。他說政府對「長者」的定義早晚要改,更語不驚人死不休地拋出「六十歲中年論」:「當大家都有一百二十歲時,六十歲就是中年。」羅致光是政府第一智將,IQ百六,但說得出這句話,簡直鈍過碌木。講句公道話,「六十歲中年論」不是羅致光首創的,本欄上周四〈你不是老,只是低能〉一文,已引述人口學者謝博夫(Sergei Scherbov)所說的「今天六十歲只是中年」。
然而學者對年歲的定義,還考慮了多個指標,並非單純建基於智將式加減乘除。按智將邏輯,相傳八百歲的彭祖,豈非四百歲才是中年?假如長生不死,又是否永遠未成年?我可以用提托諾斯(Tithonos)的故事答你。古希臘黎明女神艾奧絲(Eos)跟美少年提托諾斯相戀,艾奧絲懇求宙斯大神讓提托諾斯長生不死,宙斯答應了,但「長生不死」不等於「長生不老」,結果提托諾斯日漸衰老,最後四肢無力,生無可戀,卻求死不能。提托諾斯可活至無限歲,根據智將式計算法,永遠不符合特區政府對「長者」的定義,因此他領取長者綜援的機會,也是無限接近不可能。
紐約石溪大學經濟學教授山德森(Warren Sanderson)(他跟謝博夫合作研究老年定義)指出,要評估什麼歲數為「老」,須參考不同指標,如健康狀況、認知能力,還有「人們預計自己平均剩下多少年命」。山德森和謝博夫對老年的定義是:當你預計只能多活十五年時,你就是老。例如2010年的瑞典男人,估計平均活到八十三歲,所以六十八歲是老;但2010年的俄國男人,到五十九歲就叫老了。理論說得通,實際也有疑問:若大家有一百二十歲,難道一百零五歲才叫長者嗎?未滿百歲,你夠不夠膽坐關愛座?誰可領長者綜援,誰該坐關愛座,其實是同類問題。為官者制定政策,不能單靠智商,還要發揮智慧;想造福社會,更不宜空談數字,也該叩問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