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人語】
近年來彩虹邨及南山邨等舊式公共屋邨都成為ig、fb打卡熱點,興趣是拍攝公共屋邨的梁瑋鑫(William)覺得打卡文化是一件好事,令更多人願意走進香港公共屋邨,探索及發掘當中有趣的故事。
乙明邨是William兒時常流連的地方,但有趣的是他從未住過公屋。他小時候居於沙田居屋愉城苑,旁邊就是剛建成不久的沙角邨、博康邨及乙明邨。「即使我未住過公屋,但小時候每逢星期六都有機會去探訪住在興建於六十年代的慈雲山徙置區公屋的外婆,雖然設備很簡陋,但人的關係很密切。」初中時,William拿着儍瓜相機再回到外婆以前居住的慈雲山舊公屋時,卻發現那棟大廈已拆卸,只能拍攝附近的大廈,他覺得相當遺憾,亦觸發他想拍攝即將拆卸的公屋之念頭。
輕裝上陣 融入社區
初時他是用菲林作記錄,但隨着之後數碼相機興起,相片越拍越多,亦越有要求。「除了會留意建築物的外形,亦慢慢留意居民生活的畫面。當你每隔一段時間再去同一屋邨時,都會看見不同的人同事,每一次都是新的探索。」拍攝裝備方面,William說會以輕巧為主,一來拍攝屋邨時會四處走來觀察環境,需要較輕便的裝備,二來用輕便相機可以低調一點,減低拍攝時的侵略性,令自己融入社區生活。
「我平時去到一個屋邨,會看看有沒有背景吸引到我,會否有潛力成為一幅好的構圖,亦想想會在畫面上加入故事。」拍得一張好的相片,不止是單靠倒模而來,William寄語專程到屋邨打卡的朋友,可花多點時間探索每個屋邨。William每隔數年都會重遊曾經拍過的屋邨,原因是屋邨會出現變化,如外觀上的變化,如經過翻新及髹上另一款顏色,可看出時代及社會氛圍的變遷。
始終舊的公共屋邨會拆卸重建,新的公屋又會興建落成入伙,從相片記錄中都看得到時代的轉變。William在稱讚新屋邨規劃完善的同時,亦感慨新屋邨缺少了靈活性,或者可說成民間智慧。「九十年代後落成的新屋邨配套好,但亦越來越相似,已很難再找到居民在走廊盡頭晾衣服、曬棉被及曬鹹魚的情景了。」
梁瑋鑫
•facebook「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群組版主
•拍攝了香港所有公共屋邨(包括沙頭角邨),超過20萬幅相片
•以在沙田乙明邨拍攝的「天梯」奪得2017年《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獎項
•2018年出版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邨越時光》
記者:布偉倫
攝影:梁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