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有一段新聞,沒引起多大注意,就是內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人口自2030年開始,將出現負增長。
曾有一位海外新亞校友問左丁山:「現在唱的新亞校歌,是不是百分百錢穆填詞的版本?」左丁山於是對照新舊版本,發現錢先生的校歌手稿上有錢先生的修訂,他本來寫「四億五千萬神明子孫」,後來把「四億」及「千」三個字劃掉,再在旁邊加上一個萬字,便變成「五萬萬神明子孫」。到了後來,因中國人口急增,不知自何時開始,新亞把「五萬萬」變成「十萬萬」,也就是今天的版本。2018年中國人口總數大約是13億9千萬人,增長率約0.53%,出生率1.24%,死亡率0.71%,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2018年有13.53億,人口增長率約1.25%。因中印的人口增長率相距較大,印度在2030年必定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昔年在新亞任經濟系助教的宋敘五先生(61年畢業),本是印刷公司東主,但有興趣研究中國經濟數據,以經濟數字解釋中國為甚麼從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清乾隆時代)大墮退成為經濟落後國家,在樹仁書院任教的時候,出版了一本小書,解釋中國由盛至衰,主要原因是(一)人口急增;(二)農業生產力三千年如一日;(三)雍正節儉治國,堅持以農為本,排斥採礦業及工業(主要是紡織),適逢乾隆晚年英國有工業革命,我消彼長,大錯鑄成。
趙師兄發覺,中國人口歷史上因戰亂,更朝換代,大饑荒等等事故,很少超過一億人,但清朝康雍乾三代,長達130年以上,天下太平(即中國境內),沒有甚麼大災難,於是人口快速增長,在乾隆中期達到二億,辛亥革命前後中國人口達四億之數,所以錢先生那一代民國人,有「四萬萬同胞之說」,從此人口成為中國的一大問題,1954年時超過6億,北大校長馬寅初(經濟學家)公開主張節育,限制人口增長,給毛澤東痛批,打成右派,毛澤東主張人多好辦事,不予節制,於是中國人口不斷上升,至老毛死後,四人幫垮台,鄧小平掌大權,才認真應付人口過多問題,嚴厲執行一孩政策,人口仍然增加至14億。進入21世紀,料不到中國已成為乾隆以來,中國人在經濟上最富裕的時期,內地城市人口不少成為中產階級,開始領略到養兒育女的機會成本,追上西歐習慣,不願生育,即使一孩政策沒有了,仍然懶於生育,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竟然一直低於日本,平均為1.18,日本為1.42!市場力量大得不可思議,當人民了解到在中國養兒育女的成本異常高昂,就自動節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