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撥回2017年1月,林鄭辭去政務司長競選特首,當時她的第一個行程,是「低調」的探望福伯,一個年近百歲的老人。低調,因為當時林鄭沒有發稿,只是私人探訪;但「低調」,卻是同行的狄志遠把這些低調的探訪高調公開了。是的,林鄭肯定不知情啦。
根據資料介紹,林鄭早在2000年出任社會福利署時便認識福伯,當時收到福伯來信,替其申請長者屋及綜援。並稱中間不論官升何階,都和福伯有聯絡。
福伯和林鄭的故事,在當日林鄭競選特首時,被愛國報章包裝為「關顧基層」的表現。
然後時間來到2019年1月,2年過去了,這個關顧基層的林鄭月娥,卻在鏡頭面前說出另一番話,「我都係60歲,但我仲做十幾個鐘。」然後告訴你,60歲是老人家這個定義已經脫節了。
如果福伯是今年向林鄭請求協助,申請綜援,福伯還能得到林鄭的支援嗎?林鄭會不會也義正辭嚴的向福伯訓示:「其實你都唔算好老,你應該繼續工作,唔應該申領長者綜援。」
當然福伯很幸福,他認識林鄭的時候已經超過65歲,而那時林鄭還未是777,所以他們仍然可以保持來往,林鄭也不會逼他工作。
所以老人家和劏房戶是一個社會不能缺少的道具,否則權貴要參選時,便沒有對象可以「探訪」,又如何烘托出親民的一面?
但是過橋抽板也應該有限度吧?為甚麼要省卻那60至64歲長者的申領金額呢?你明日大愚的一丁點泥沙也不止這個數額吧?憑誰說,60不能算是長者呢?難道林鄭要求公共交通工具的「關愛座」也收緊上限,只准65歲或以上人士才能入座嗎?
鏡頭又去到福伯,那張和林鄭的合照,應該感到陌生,搭在福伯肩頭的雙手,原來不是「同行」,是叫你「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