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輸賭一餐飯,《羅馬》贏埋最佳電影 - 方俊傑

【西遊記】輸賭一餐飯,《羅馬》贏埋最佳電影 - 方俊傑

【西遊記】
Lady Gaga不似古天樂幸運,正職歌手,參加電影頒獎禮,順利奪得最佳原創歌曲,最佳女主角始終倒灶,不敵看上去名正言順得多的Glenn Close。我突然飛到1995年,王菲憑《重慶森林》提名金像獎影后,好多人批評有冇搞錯,唔識做戲都可以跟陳沖爭獎?最後由《金枝玉葉》的袁詠儀蟬聯。或者,要金球獎有個我最喜歡女演員獎項,Lady Gaga才會十拿九穩。

要一個圈子,接受來自另一個圈子的,係困難。更加感受到Netflix的恐怖。電視界別,兩齣最佳劇集:《冷戰諜夢》(The Americans)是傳統電視頻道FX的出品,另一齣《荷里活教父》(The Kominsky Method)來自Netflix。而且不是最重頭的製作。畢竟拍劇起家,六年前《紙牌屋》(House of Cards)打響頭炮後,Netflix的《王冠》(The Crown)贏過,對家Prime Video的《Transparent》也贏過,不出奇。勁在連電影圈也被網上串流平台逐步蠶食。

攻擊手是《羅馬》(Roma)。導演Alfonso Cuaron五年前憑《引力邊緣》(Gravity)當上奧斯卡最佳導演,衣錦還鄉,回到墨西哥拍攝以童年回憶作藍本的黑白電影。沒有Sandra Bullock,沒有George Clooney,沒有太空,得個女工,單賣導演名氣,也不是間間電影公司也肯投資足夠製作成本。Netflix肯。主要給你用手機用平板電腦看的,不鼓吹觀眾購票入戲院的,反而肯。

康城不賣賬,放在網上串流平台的電影,不算電影。Netflix反杯葛,帶着《羅馬》及其他出品,轉投威尼斯,贏了金獅獎。去年的得主,是同樣由墨西哥導演執導旳《忘形水》(The Shape of Water),最後贏埋奧斯卡最佳電影。《羅馬》先挑戰金球獎,大熱奪得最佳外語片外,Alfonso Cuaron再贏一次最佳導演,才夠殺傷力。

在奧斯卡,外語片可以爭最佳電影。太遠的不說,2013年,法語片《愛》(Amour),贏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獲提名最佳電影。同樣例子,還有2001年的《臥虎藏龍》。想連奪兩獎,當然困難,似《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不說法語拍成默片,反而贏到最佳電影。如果,我說《羅馬》可以呢?

一來,今屆的對手實在不算強。去年有《忘形水》跟《廣告牌殺人事件》(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一時瑜亮。今屆的戲劇組最佳電影是《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Bohemian Rhapsody),我打死也不信贏埋奧斯卡。餘下只有《綠簿旅友》(Green Book)。不是不好,放在前幾屆,大概會被視作黑馬。論技術,論深刻,《羅馬》超班。就輸蝕在老闆叫Netflix。如果你是行內一眾既得利益者,會不會接納來勢洶洶的新玩家?電視台已經給Netflix打到體無完膚,Fox的《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死氣沉沉,HBO的《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接近終結,有沒有接班人頂得住萬眾期待的《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電影呢?Sandra Bullock套《蒙上你的眼》(Bird Box)教育大家連驚慄片也可以安坐家中一路玩手機一路觀看,不怕被投訴不用坐定定;《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的突襲式上架恍如全球大事;如果《羅馬》果真當上全年之冠,代表好似需要聚精會神慢慢品嚐的文藝巨獻,原來可以拿着手機搞掂。戲院只需播放《水行俠》(Aquaman),斷估一般家庭觀眾部電視機再靚,音響再勁,也不會營造出水底世界的效果吧。不過,當大家的要求不斷降低,還真有需要?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