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寫過一篇有關古天樂獲選影帝的〈做好香港電影〉。想不到大半年後,這位四料影帝竟連「我最喜愛男歌手」獎項也成其囊中之物。
《殺破狼·貪狼》不是古天樂從影以來最出色作品,唱歌也不是他最耍家一環。藝人星途,往往如此弔詭。古天樂也心知肚明,上台領獎時的多番自嘲,擺明只在參與。向雪懷公開炮轟古的獲獎「簡直是對所有男歌手的最大侮辱」,實在不必。正如古天樂自己所言,能獲「最喜愛」認同決非一朝一夕。
沒有人會真心欣賞古天樂的歌藝,但所謂「以半首歌擊敗陳奕迅」,究竟揭示的是向雪懷所言商台有意侮辱「所有男歌手」,還是陳奕迅等早已給觀眾棄守廣東歌市場、根本未曾努力投入?又有否想過有份投票的其他歌手,多少因感古天樂捍衛粵語歌曲的誠意而投票給他?
對於叱咤樂壇頒獎典禮的報導,多着重古天樂開金口即場清唱《男朋友》,卻少留意他的得獎致詞。古天樂從來給人一種「惜字如金」的感覺,每次站出來對着滿場觀眾發言,聽得出都經深思熟慮。今次獲獎,最主要帶出的信息,是他去年當選演藝人協會會長後,「利用僅餘嘅時間,同好多歌手食飯,了解今日樂壇嘅變化」。
一個地方若連自己的電影和音樂都放棄,也就泯滅了自家聲音。香港本土流行曲值得守護,原因不在其藝術內涵,而在其蕩起的文化漣漪。做好香港粵語流行曲,卻比做好香港電影更難。古天樂的親身考察能否做到成果,暫可存疑,始終大氣候的事,非靠幾個人所能力挽狂瀾,但其守護的精神和誠意則甚可取。反而向雪懷現身支持譚詠麟近月力推的「廣東歌五十周年企劃」,卻叫我錯愕不已。
何以今年是廣東歌五十周年?1968哪一首歌有這樣的代表性?早期廣東歌,都是粵曲小調風格,而六十年代中香港流行的,卻是The Beatles、Simon & Garfunkel等英文歌。我們概念中的粵語流行曲,不是五六十年代鄭君綿、鄧記塵的諧趣歌,而是七十年代中葉以後,許冠傑牽起帶歐陸風味、具時代感的歌曲。那又何來「五十周年」可言?校長一向點子多,夾完溫拿,又可組成「左麟右李」,連杜麗莎也拍得上,然後又solo演出,差不多每年都於紅館開騷,而唱片則於校園玩完band sound,轉頭出Hi-Fi碟,再跟其他當紅歌手合唱而說成「把他們帶到另一層次」等等,層出不窮。這類個人玩樂,無傷大雅,不喜歡就別聽了。但這個「廣東歌五十周年企劃」,若拾向雪懷牙慧而言,則是「對所有行內作曲作詞人的侮辱」。
先不說出一張廣東唱片,何以用上「企劃」這種不倫不類的名稱,核心問題是:校長是否以為由他振臂一呼,招徠一班連業餘作曲作詞也不是的所謂「素人」提供作品,就能「推動樂壇」、「承傳廣東歌文化」?有否顧及行內因市場萎縮而工作量銳減的專業曲詞創作人?這些作品又需由他老人家以早已破啞的聲帶唱出,而不把機會留給年輕一輩歌手?
也曾當過演藝人協會會長的校長,於八十年代紅透半邊天,但今期已不再流行譚詠麟。他那「退而不休」的活力、為樂壇注入心血的意念,無疑令人敬佩,然「年年廿五歲」的他,其實年近七旬,跟鼎爺不過相差五年,已與「流行」沾不上邊。這個年紀還來整天指指點點,企圖唱出相隔幾代的「廢青」心態,效果委實毫不討好。
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問題,是缺乏市場。究其原因,是作品質素普遍低落,曲風因循老套,難與韓風或歐美流行曲競爭,而新晉歌手表現則未如預期。有心推動樂壇,不妨如古天樂那樣,放下身段與年輕一代唱作人溝通,了解他們演藝創作上的規限困難、助其突破廣東歌的過時形象,而不是自我膨脹地以個人之力「推動」整個樂壇、以為八十年代多金曲問世便走回頭恪守那種曲風。能與時代接軌、展望未來,才有機會往後選出一個既具實力亦受愛戴的男歌手。
這也正是香港現況問題的一道縮影。事業有成的、年邁的一群,總以他們「當年如何如何」的角度,訓示年輕一輩「畀心機」、「醒啲」,卻未意識到時代早已改變。廢青出身的校長,因各種際遇成為「傑青」,卻不代表現今的香港環境,可以將他的成功之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