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拯救梨園子弟的男神

【詠物誌】拯救梨園子弟的男神

【詠物誌】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下周日(20日)正式開幕,上月底舉行了拜神、切燒豬、化寶、舞獅等開台儀式,更在大劇院演出兩齣傳統例戲《碧天賀壽》及《六國大封相》,過百人踩旺個場,其中83歲的名伶尤聲普及香港四大名旦之一的陳好逑都有上台演出,看得人動容。台上風光旖旎,但我更想入後台探探「華光師傅」。

戲曲中心有兩樽華光像,一尊安於茶館後台;一尊安於大劇院後台。

早年新光戲院險些執笠,我也第一時間關心「華光師傅」的着落(又係香港最棘手的土地問題),幸好後來新光幾經周旋「有得留低」不致被拆台。班主前輩講,新光後台還有一張歷史悠久的桌子,掀開會見到「聯藝」兩個字,即是李居明未入主前營運了新光24年的香港聯藝機構。

每個粵劇舞台,都有一位華光師傅坐鎮;正如土木工程界拜魯班先師;每間差館,都會預留最佳位置給關二哥。

介紹番「男神」華光天王。

華光大帝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馬天君等,他是道教護法「四大天王」之一,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位火神。他天生有三隻眼,中間那隻可以見天、地、人三界,身上藏有火球和金磚,用來降妖伏魔,是舊時搭棚業、陶瓷業、武師業都會拜的行業神祇。

粵劇劇團奉祀華光師傅,也有一段古。

據說最初廣東人做大戲不避忌諱,其中《玉皇登殿》有指褻瀆天庭,得罪玉皇大帝,於是就命火神馬天君在一夜之間燒漽所有戲棚。正所謂「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華光下凡放火之前親自去檢閱,發現粵劇沒有誨淫誨盜,有些情節更是傳揚忠孝節義、善惡有報的正能量,於是打消放火燒棚的念頭,遂教藝人們用長竹竿綁上硫磺火藥等物,點燃後高舉揮動,令戲棚上空煙霧瀰漫,令玉帝以為戲棚已燒,氣也消了。

慶華光誕 酬神例戲星光熠熠

馬爺算是救了整個戲壇,於是被戲班及演藝工作者卦為「戲神」、祖師之一。每年八九月戲壇還會舉行祭祀活動,祭奠華光大帝,祈求事事順利免除火災。時至今日,每年農曆九月廿八,許多粵劇藝人仍保留着過「華光誕」的習俗,並自稱是「吃華光飯」,記得2014年,御玲瓏粵劇團更曾演出過劇目《華光先師》,將男神事迹呈現舞台。

每年華光先師寶誕,梨園會總動員慶祝,為隆重其事,日間會演出傳統例戲《香花山大賀壽》和《大送子》排場戲。《香花山大賀壽》這齣酬神例戲每年只演一次,整齣戲長達5小時,而在華光先師誕當日只會演出後半部份,平時的劇目最多只有二三十人演,這劇卻有至少七八十位伶人參與,猶如每年台慶般大堆頭,星光熠熠耀華光。

還有《觀音十八變》,演員要演出龍、虎、將、相、漁、樵、耕、讀等傳統中國社會人物,武生還會做出各種翻騰動作,以顯示觀音的無窮法力。然後尾彩就是「劉海灑金錢環節」,演員會帶備一袋仿古錢灑向在場的觀眾和演員,營造「搶錢」的高潮,寓意大吉大利,晚上則會舉行聯歡晚宴,粵劇藝人齊聚一堂。

大家可能未必知,大澳都有間全港唯一的華光古廟,2000年阮兆輝、尹飛燕等八和會館成員籌款重修。廟內的華光像卻是四頭八臂的,可能由於造型與一般男神華光有別,不是太多梨園子弟到來拜祭,香火較凋零。

撰文、攝影: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