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喝酒的細節 - 畢明

吃飯喝酒的細節 - 畢明

一個良好印象,需要500個細節組成。

一間餐廳,一頓飯,一杯酒,要賓至如歸,盡興而回,需顧及的細微千絲萬縷。高手,注重的是什麼?

作古不久的法國廚神Joël Robuchon,身負32顆米芝蓮星星無人能及,他不諱言,進入一間餐廳,他法眼首先望穿的,是細節,而細節中的重中之中,是「迎接」。

一間餐廳如何迎接客人?枱布有沒有皺紋?如果連基本細節都草率、都疏懶,其他好極有限。見微知著,駛得萬年船。但枱布不及格,於我已不是細節,太顯而易見,屬低級錯誤。

我更在同意他另一個、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細節要求:"I like a restaurant to smell good"。不是說餐廳要有一種什麼氣味,反而是要有不干擾食物香氣欣賞的氛圍。看不見的細節,比看得見的,更見功力。這一點對認真喝酒的人尤其重要。

酒,未喝先聞,那些纖細的、清貴的、幽婉的、如軟語的酒香;害羞的、縹緲的、靈秀的、如影的花氣,假若被餐廳一襲騷擾嗅覺、驚動酒香的粗魯,吵砸了細訴,打亂了花影,便掃興了。就算是優雅圓渾的香氣,夾雜陣陣野蠻的油煙,混合縷縷擾人的空氣清新劑化學香味,都是敗筆,殺人不見血。

我特怕開放式廚房而抽風、通風做得不好,主廚還出盡力煎煎炸炸的話,酒香弄得一臉面油,搖頭,惆悵。

氣味重要,才有懂得講究的餐廳如龍吟,溫馨提示食客免塗過強的香水到臨,以免影響自己及他人享用餐膳。誰都知,不少男女士的香水,可猛如殺蟲水,人畜迴避,遇神嚇神,是另一種奪命於無形。時運低與之困獸於同一升降機內,叫天不應,受虐於千年沼氣,也是有的。

細節,包括服務,能否親切,能否"effortless, not academic",命中眉心。跟足教科書,生生硬硬的,嚴嚴肅肅的,不難;能不費吹灰,點到即止,最難。很怕太高姿態的服務,刻意表現「我服侍緊你呀」,用大階、粗黑色筆寫在額頭,怕怕,巴黎的Le Grand Restaurant–Jean-François Piège,給我這種太咄咄逼人的感覺,over了。過,猶不及。

侍酒,也一樣。細節決定一切。你有沒有在客人面前開酒,起碼要在他們的視線範圍之內,讓客人看見你開的,確是他們點的/帶來的那瓶,沒有弄錯,沒有掉包,又可看看酒侍開酒的功架(如果情況需要)。水平高的食肆,有固定或流動的wine station在餐桌附近,方便酒侍為食客開酒、備酒、侍酒。但我試過在香港的高級餐廳,酒侍把我帶來的酒拿走了,回來時只有一個注滿酒的醒酒器,連空瓶子、酒塞、都沒有帶回。

倒酒,侍酒,由切錫紙、拔酒塞、驗明正身、確保溫度、醒酒、到斟酒,都如行雲流水,像性能一流的跑車,流麗瀟灑,最好看。最怕chok過chef LeMon的酒侍,說話多又自戀在表演,天,求你別交戲加眼神飾演大衛高柏飛,please。Effortless一字,叫人賞心悅目,如沐春風,是費達拿和拿度之別。我打令費達拿為什麼好看?他令千錘百鍊,看起來不費吹灰,make it look easy,真舒服。

別人察覺不到的體貼,才是真正的體貼。倒酒,也看量和動作粗幼。有的侍應路過,倒酒飛沙走石,酒倒進杯太多太滿,也是著名高級餐廳啊,杯邊、杯腳、枱布,滴滴漏漏的,成何體統。不拘小節?不是這樣用的,良好印象正是絲絲點點計算,500個細節,看你有沒有偏偏相差太遠,有魔鬼,還是有天使。

我自己有個終極欣賞的小節,關於餐前酒的。一般情況下,食肆會提供乾身白葡萄酒或香檳作apéritif,很正常,沒錯。但如果餐廳/酒侍會別出心裁,建議客人不妨先來一杯Campari或Aperol Spritz便更另眼相看,因少量的苦甘味,可在用餐前輕輕喚醒味蕾。開胃酒,講求crisp、clean、light,一杯G  & T(gin and tonic)也可以,特別出色的餐廳,不止gin好,更會注重tonic。不過這種細心,好像主要在英國的餐廳、倫敦的酒侍才會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