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與工聯會在若干經濟政策問題上,時常企得好埋好接近,冇乜分別,皆是打民粹牌與階級牌,大家只係在政治制度、普選方面有分歧啫。李光耀講得深刻。「中國人的4000年的習慣會復辟,就是專制和不民主」,換言之,香港人既是中國人種,好多人西化之餘,骨子裏則是見皇帝就拜,對於民主黨倡議西方式民主,容易認為不合國情,以下犯上,較少教育之人士尤其如此,認為民主派擾亂秩序、阻人發財,有錢人亦是如此。近兩次九龍西(有比較相對貧窮嘅地區)直選補選,都係建制派候選人輕易勝出,就反映呢種現實心態,大家搵飯食啫,既有蛇齋餅糭,何必投泛民一票,橫掂兩政黨民生政策一樣,民建聯工聯會有錢交到貨(蛇齋),民主黨無錢做事,空口講民主,點贏選票呀?對有錢富裕而又贊成民主之選民嚟講,反對收回高球場,見民主派亦主張收回,當然冇認同感,索性慳番啖氣,費事去投票。假設泛民今後與民建聯工聯會繼續走同一經濟土地政策路線,逐步引入社會主義色彩,泛民參選必敗,立此存照。
關於填海一事,香港老年對青年,意見極端,前者贊成,後者反對,顯然有明顯代溝。年老人比較熟悉香港發展文化,知道填海帶來香港發展,如沙田、將軍澳、赤鱲角機場、東涌、沙田馬場、馬鞍山、科學園等皆來自填海。年輕人則在新城市廣場長大而反對填海。香港九龍新界填海歷史最近由丁新豹博士作公開演講介紹,引起注意。丁公在饒宗頤文化館演講四次有關香港填海史,饒館雖則交通不大方便,演講廳還是擠滿聽眾,第二講(1月2日)更要打開大門,讓門外人士冒着寒風聽講。第一講在去年12月4日,次講今年1月2日,第三、第四講分別定於1月15日、1月29日舉行。第一講主題為太平山下之港島填海,第二講係獅子山下之九龍半島拓展,第三講有關滄海桑田:新界新市鎮之建置,壓軸第四講:舊貌新顏:移山填海面面觀。丁公講香港歷史穿梭時空素來動聽,往往引人入勝,佢指香港自1851年就開始填海,中環商人極力反對,包括怡和創辦人渣甸,但香港置地創辦人之一遮打爵士力排眾議認為填海有利,盡力游說,即促成填海,就是今日終審法院及皇后廣場所在地,當時係由政府負責填海,費用由海邊地主負責,填好後,土地歸地主所有,當時叫做官商合作,今天一定視之為官商勾結,百幾年後回望,當年填海,顯然惠及今天香港人,即有益子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