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筒與環保 - 高慧然

飲筒與環保 - 高慧然

美國一個男人去麥記買外賣,發現自助飲筒架中沒有飲筒,相當不爽,把氣出在職員身上,先指罵後動手,不但緊抓女職員的領口不放,還踢了另一個職員一腳。躁男已被警方拘捕。這個男人為甚麼非要飲筒不可?我猜他可能是要拎上車進食。

北美地區很多人習慣在車上進食,尤其冬天,這與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及氣候有一定關係。比如卡加利,冬天零下三十多度,而且冬天非常漫長,進入快餐店進食的人不多,外賣窗口則往往排着長長的車龍。駕車到窗口,報出食物種類及數目,然後領取食物、嘟卡,直接把車開走,就完成購物程序。司機不用下車。

零下三十多度,如果下車熄匙,先要離開車廂,暴露在冰天雪地中,然後才能進入餐廳進食。吃完再由室內走出冰天雪地,再回到車上,這時,車廂內的溫度已經變得跟氣溫差不多。感覺並不好受。所以司機情願在車上購買,在車上進食。如果沒有飲筒的話,的確是相當麻煩,一個不小心,飲品濺濕車廂,要清潔的話更不環保。

提倡環保是大勢所趨,但所謂環保,不是消滅某一件塑膠製品。環保,應該從教育開始,當每個人都有環保意識及環保知識,自然懂得取捨。為免環保人士誤會,我必須說明,我個人絕少使用飲筒,因為我喜歡用陶瓷杯飲熱飲,用玻璃杯飲凍飲。此外,我非常厭惡塑膠餐具,覺得塑膠餐具極度醜陋,而且擔心它們的化學成分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