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貨後業績放緩 再證超人眼光傳淡馬錫售屈臣氏

出貨後業績放緩 再證超人眼光
傳淡馬錫售屈臣氏

【本報訊】長和(001)創辦人李嘉誠向來被指出貨時機靚!長和系當年向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出售屈臣氏集團25%股權,作價440億元,李嘉誠也笑言談判過程「快到離晒譜」。事隔五年,昨日有外電報道,淡馬錫已計劃出售屈臣氏持股,並已接觸若干有意洽購人士。近年市場大談新經濟而非傳統零售,再次見證李嘉誠的眼光。
記者:余秉峰

生意離不開數字,據長和截至2018年6月底的中期報告,透露了屈臣氏的表現,期內收益總額按年增長14%至838.74億元,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則按年升15%至73.52億元。不過,屈臣氏在2014年中期收益總額已高達773.98億元,EBITDA則為66.11億元,換言之,其收益總額五年來只累計增長8.37%,EBITDA則為11.21%。反觀在淡馬錫入股屈臣氏前,屈臣氏在2009至2013年的五年間,收益總額錄近七成的增長。

同時,屈臣氏近年的生意額增長看似是滙率因素驅動,多過需求強勁。屈臣氏的收益可細分為「中國及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歐洲保健及美容產品」、「保健及美容產品」及「其他零售」4個分部,「其他零售」包括了港人熟悉的百佳、豐澤和屈臣氏酒窖等零售品牌,以港元計按年增長4%,以業務地區貨幣計算的增長亦是4%,但另外3個分部的增長率轉換成港元計算時,俱高於有關業務以當地貨幣計算的增長率,以貢獻屈臣氏最多收益的「保健及美容產品」為例,以港元計的收益按年增長17%,但以當地貨幣計算實質只有7%。

近年投資主題擁抱新經濟

另一邊廂,在淡馬錫買入屈臣氏股權後,中國投資主題的風向已逐漸變成擁抱新經濟,縱然是中國大好友的淡馬錫,近年也追隨大勢,在2017年減持工行(1398)股權套現逾30億元,轉向參與小米(1810)及美團(3690)等上市前的融資,並持有騰訊(700)、阿里巴巴和藥明康德等。淡馬錫中國區總裁吳亦兵去年就表示,對於中國市場,集團更看重消費升級和創新這兩者融合帶來的一系列機會。屈臣氏集團屬於傳統零售業務,與淡馬錫的目標有出入。

目前,屈臣氏餘下的四分之三股權牢牢地掌握在長和系手上,淡馬錫的話語權有限。淡馬錫入股的時機,剛好是屈臣氏步入低增長時代的分水嶺,與許多從李嘉誠手上接貨的商界老手一樣,踏上向高難度挑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