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培訓難趕上人口老化

醫生培訓難趕上人口老化

歐洲人口迅速老化,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為全球最高,情況最嚴峻的德國更有「歐洲老人院」之稱,多國對醫生的需求有增無減。但英國和德國等大國卻未能培訓足夠醫生,要依賴輸入歐洲別國的醫生。他們以較高工資吸引他們從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到當地行醫,使一些東歐國家醫生荒加劇。

向東歐醫生埋手

培訓醫生的花費高昂;在英國,一般醫科學位課程會獲得國民保健服務(NHS)的資助,當局要花逾17.5萬英鎊(174萬港元)去培訓一位醫科生,因此醫學院收生會受政府限制。前衞生大臣侯俊偉曾指,有數據估計,「我們每年培訓出6,500名醫生,但其實我們要培訓出8,000人才夠自給自足」。他今初曾指,冀在2025年增加1,500個學位緩和問題。

德國亦同病相憐,資深精神科醫生克羅普指「簡單來說,德國沒有培訓足夠醫生」。由於政府幾乎完全資助所有大學學費,每年醫科收生額僅限約1.1萬個,大多未能入學的學生都改到國外留學,然後行醫。德國繼而越來越依賴外籍醫生,當地現有11%的醫生為外籍,部份來自捷克或波蘭。

克羅普指,以東歐國家人手填補空缺,「會使其他國家同臨醫生荒」。「醫生跟錢走」現象確影響不少歐盟小國。波蘭加入歐盟後數年,有逾60%準醫科畢業生計劃到國外行醫;羅馬尼亞由2007年起至今,流失了1.4萬位醫生;保加利亞平均每年有450位醫生離國,主要到西歐工作。

來自保加利亞的內科醫生格奧爾基耶娃,2012年畢業後也移居德國。她指,當年在德國作專科訓練,每月有2,500歐元(22,390港元)收入,在保加利亞只有200歐元(1,791港元)。她又形容,保加利亞充滿弊病的醫療體制令她看不見將來。
德國之聲/英國《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