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烈唯改名 - 馮睎乾

梁烈唯改名 - 馮睎乾

藝人梁烈唯改名「梁競徽」,我看了報導,笑到肚痛。第一反應是,香港從此多了一句歇後語:「梁烈唯改名」──勁廢。例句:呢個政府真係梁烈唯改名嘞。

梁烈唯,不,梁競徽演過什麼劇,我不清楚,因為很久沒開電視。但一提「梁烈唯」,馬上就想起他那一臉肅穆的「敬禮」,也許這就是他最深入民心的角色。我對梁競徽的愛國情操,並無任何意見;只是以事論事,一個懂廣東話的正常人,到底要對自己有多殘忍,才會把好好一個名字,改為諧音「勁廢」的「競徽」呢?他得罪哪位師傅?即使北望神州,「競徽」也不見得悅耳,同音是「境灰」,讀偏一點就變成「莖穢」,sosad。

關於姓名學,我三四年前已寫過一篇〈最怕改壞名〉,提及熊崎健翁的五格取名法。用一個非科學角度來說:我相信萬事萬物皆可用「碎形」(fractal)理解,即是說,你的每一項屬性,都具體而微地呈現你整個人,姓名也不例外。友人有一親身經歷:他年少時認識一位體育教練,那教練精通姓名學,但從不以此為業,也甚少提起;但某天教練興發,忽然詢問友人姓名,隨即把他的家庭狀況娓娓道來(教練本來是不知道的),準確無誤,令朋友錯愕萬分。那是教練唯一一次「表演」,當然不收費,更不會叫朋友改名轉運。

我早說過,談術數命理要先講常識,連簡單常識也掌握不到的人,也不可能理解抽象的術數。明星改名能否轉運呢?與其談五行,不如講實例。藝名總是先入為主,改名要趁早,最好一出道就改。例如鄭少秋從來都是鄭少秋,不會有人記得他原名鄭創世;張國榮也不會令人聯想起張發宗;馮德倫原名馮進財,方中信本叫符力,簡直是冷知識了。但中途改名則不同,無論出現多少次「鍾欣潼」,我也只記得「鍾欣桐」,或索性叫阿嬌。多年來,中途轉名而更紅的只有一個王菲,但那不是藝名而是本名──儘管她小時候其實也不叫王菲,叫夏林。名字能體現一個人的狀況,但不等於改名便能改命。人生的諷刺是:運勢差的人,連改名也很可能改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