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椰菜不頹

【越陌度阡】椰菜不頹

【越陌度阡】
香港地,中學生、大學生以至各位打工仔,學業工作兩繁忙,每天中午都要捱一捱所謂的「頹飯」,甚麼是「頹飯」呢?聯想到的是「便宜、碟頭、飯堂canteen……」等詞彙。七八十年代的人生活環境更差,也沒有頹飯這種說法,快餐店、大牌檔、麵檔甚至飯盒都比較用心製作,畢竟生活難撈,食店食物不好,很快便沒有人幫襯。現在連鎖經營當道,方便的地點全被大財團霸佔,用心的小店只能捱貴租又或者躲在橫街窄巷掙扎求存。大店講管理和效益,小店就要慳得就慳,用料選材大家都避重就輕,首當其衝要降質的就是伴碟「條菜」!

「加多條菜!」是以前一輩的習慣,一碗麵、一碟飯伴上幾條靚菜心、靚通菜,為簡單的一餐生色不少,也讓客人的飲食健康一點。但現今百物騰貴,要「加多條菜」都好像不大容易,就算有,也是難以入口的便宜貨。「頹飯」的特色就是一條極難食的菜,椰菜和小棠菜更因此而蒙上不白之冤。省錢省到「條菜」頭上,自然要找一「平」、二「易洗」和三「幾時都有」三大特性,椰菜就最合乎以上特徵。平價劣質的貨源,加上馬虎的煮法,那幾片無味冰冷的劣菜,強迫學生哥面對十多年,長大後自然敬而遠之,令新一代覺得椰菜跟頹飯是二為一體的。

圓球形的椰菜較堅實,特別耐寒,糖度也高,但一遇高溫即味道變苦澀。

椰菜經歷霜凍之後收成,甜度比美水果。

包合越靚 甜度越高

其實這個情況在外國也有發生,不過代罪羔羊卻是西蘭花,只要上YouTube看看,便會有一大堆BB對西蘭花尖叫的搞笑片段。之前談過西蘭花是由古老的椰菜發展出來,本是同一源頭,這些甘藍家族成員都有共通特點,就是在高氣溫時收成或是濫用化肥時,味道都會變得極差。椰菜剛種植在田中時對溫度的要求不嚴格,十幾至二十幾度都可以,所以香港的秋天是挺適合她落腳的。可是種植期最後的結球包合階段,天氣就越冷越好,原來椰菜在冷天時包合是為了積存養份在重重叠叠的葉子之中,就算外面冰天雪地,冷壞了外面的一些葉子,仍能保存心芽的健康,直待春暖花開,心芽便會破葉而出,開花結籽了。而且,天氣越冷,椰菜便會包合得越漂亮,甜度也越高。很多冬季品種蔬菜都有遇冷更甜的特質,她們把身體的組織養份轉化成細胞內的糖份,藉以提升體液濃度,即可把結冰點拉低,便沒有那麼容易凍傷(等同鹽水比淨水的冰點低的道理),但回暖後又會用回糖份,再次變得不甜。大自然很奇妙,甘藍一族天生含有丹寧及其他化學物質,使其帶着奇怪的苦澀味,表皮上特別豐富,讓害蟲不敢招惹。但到冰霜來臨時又會變得甜美,以期度過寒冬。聰明的農夫和深明食材的老饕,都會找天冷時採收的新鮮椰菜入饌,只有商家才會不理好醜,硬塞蟲子也不愛的長途貨倉底貨給大家,造就頹飯頹菜的污名。

台灣的高山高麗菜特別甜美,形狀外貌有如蟠桃玫瑰。

廢青不廢 頹菜不頹

台灣人特別愛吃高麗菜(即我們的椰菜),不是他們愛吃頹飯頹菜,而是台灣仍重視農業,比都市化的香港更了解農業與食材的珍貴,高麗菜便宜美味,做法也多,炒的煮的、放湯伴碟、沙律冷吃、醃漬曬乾,樣樣皆能。為了在夏天吃上甜美的椰菜,更特別培育和引入「高山」品種,在高海拔的地方栽種,務求全年也要吃到高質椰菜。今年有一班香港的年輕農夫,特別跑到打鼓嶺的前禁區鄉村平原,一方面想復耕荒廢農地,一方面想重啟港人對農業與食材的關係,引入日本台灣和歐美不同的椰菜品種,在香港最冷的平原種出我們自己的高質椰菜。廢青不廢、頹菜不頹,只要你給他們一片天一片土,香港人也可以有好農夫好食材。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