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笑香港人笑 - 陳沛敏

台灣人不笑香港人笑 - 陳沛敏

應該是1989年吧,因為我記得那是經歷六四之後的暑假。參加了學校國是學會一年一度的台灣交流團,本來差點要取消,結果還是成行。這交流團不是官方「救國團」辦的那種,雖然也有到訪國民黨單位,但行程由北到南,主要是與前「黨外」人士、雜誌社和公民社會的組織接觸。

時值台灣戒嚴解除初年,一群香港大學生,走訪了《人間》等幾家雜誌社、參觀了抗議房價飆升的「無殼蝸牛運動」,還到宜蘭縣希望一會著名的首位非國民黨籍縣長陳定南。台大法律系出身的陳定南在美麗島事件和林宅血案後從政,39歲之齡選上縣長,那些年在地方的政績超卓,取締污染,改善環境,革新官僚,還廢止戲院播國歌、公共場合掛蔣像等慣例。當然,途上少不了跟接待我們的台灣大學生宵夜喝酒,吹水唱歌,揮霍青春。這交流團還有一個傳統,就是每次都會將台灣禁止出版、販賣的書刊,從香港帶過來,送給台灣的同學們。那年代,香港是殖民地,卻享有左、中、右言論立場並存的自由。台灣戒嚴時期,卻連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也被列為「匪書」,何況是左翼思潮之類書籍。每年的交流團,我們就將這些在香港的平常讀物書放在行李裏,當作手信帶到台灣送給他們。

這樣的行程、這些的手信,在當時仍未完全脫離威權統治的台灣,自然引起情治機關的關注。起程前我已聽參加過往年交流團的師兄師姐說,每次出行例必有人跟蹤監視。那些人還非常戲劇性地拿着報紙,當你回望他時,會佯裝看報,樣板得如黑色喜劇。

我去的那一年,台灣已經解嚴兩年。誰知行程中段的一個早上,被一陣嘈雜聲吵醒,只見已起床的同學在房間之間轉來轉去,氣氛緊張。原來有人來帶走了我們的團長和副團長。年紀較大的同學立即打電話給國民黨的相關單位交涉,說若不立即放人,就會開記者會之類。幾小時後,兩位同學終於安全歸來。據他們說,情治人員把他們帶走「循例問話」,盤問的內容包括「你相信共產主義嗎?」等諸如此類。當時年輕的我們,都把這段插曲,當作笑話看待。

那樣荒謬的年代,已經是30年前的事,30年來台灣已第N次直選總統、政黨輪替了。幾年前台灣亞太文化學術交流基金會出版了一套三冊的《百年追求》,分別以「自治的夢想」、「自由的挫敗」、「民主的浪潮」,梳理百年來台灣人追尋主體性和民主化的歷史。基金會董事長吳仁輔在卷首語提到成書經過:「(台塑董事長王永慶)曾不只一次跟我提到,說你們親身參與了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為什麼不找人將這些點點滴滴寫一寫,翔實記錄下來,讓後人也能多少了解前人辛苦走過的路。」台灣如今當然還有很多問題,但多少人犧牲付出才能走到今天,沒可能走回頭路了吧。

回看香港過去廿幾年,卻發現當年在台灣覺得匪夷所思的事,開始逐漸變成我們的日常。不表態反對港獨?連選村長的資格都被剝奪;主持過港獨人士擔任嘉賓的座談會?已經不能再來香港;堂堂律政司長公然搬龍門損法治,還要給提問的記者反一下白眼。

這種時候,習大大隔岸喊話,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這笑話台灣人覺得怎樣我不知道,作為香港人,就覺得很可笑。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