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市民遊行示威,抗議政府愈來愈專橫,作惡的仍然作惡。遠方帝都書友看着我們疲憊的隊伍,翻開他正在讀的書本,用手機拍下書頁,要我重讀布羅茨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在蘇聯時期屢遭拘訊,多次鋃鐺入獄,先被流放蘇聯北部,最後被放逐海外(就算蘇聯垮台後也至死都不回他的故國,哪怕僅僅是觀光訪問),一九八四年流亡美國時,他重新解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文章,如今讀來,仍擲地有聲。書友說他還考證出來了,文中死劈活劈、劈柴不停手,讓所謂的社會主義競賽變成荒唐的年輕人,就是布羅茨基本人。
馬太福音5:38著名的山上寶訓,我在此引用的是馮象最新譯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是我告訴你們:不要反抗惡人。相反,若有人批你的右頰,你把左頰轉過來也給他」。
列夫托爾斯泰、聖雄甘地、馬丁路德金和其他很多人,都對這句山上寶訓以言解釋、以身實踐,這已經是我們熟而能詳的非暴力抗爭、消極抵抗的概念。然而,布羅茨基值得我們重讀的恰恰在於,他認為這句馬太福音,不能就這麼斷句,應該全句讀完:「若有人批你的右頰,你把左頰轉過來也給他;若有人想告你,奪你的內袍,你連外袍也讓他拿去;若有人強迫你走一里,你就跟他走二里。」
全部引述下來,他說可見這與非暴力抗爭或消極抵抗,與不以牙還牙、要以善報惡,沒有什麼關係。它一點也不消極,它表明的是,我們可以通過過量(強迫你走一里,你就跟他走二里),來使惡變得荒唐。通過大幅度的順從,從而壓垮惡的要求,使惡行變得荒誕,使傷害失去價值。
布羅茨基說那個劈柴的年輕人,把山上寶訓的內容,記得比托爾斯泰和甘地都要牢。戒暴力報復,而非否定與不義作鬥爭。布羅茨基要抹去我們心中的「消極抵抗」這種陳腔濫調,因為它帶來太多傷害,太少收穫。受害者要反被動為主動,要達到不只是道德上的,而是生存上的勝利。他說把道德建立在這句不完整的引述上,並沒有為甘地的印度帶來什麼改變;托爾斯泰之後的俄羅斯也類似,把道德建立在這不完整的引述上,嚴重地削弱了這個民族對抗警察國家的決心。
布羅茨基這篇重新闡釋山上寶訓的文章,收在Less Than One: Selected Essays(黃燦然中譯《少於一》),是給美國威廉斯學院畢業生的畢業致詞,他說他想向畢業生說明一種抵制惡的方法,他還說,只要你仍有臉頰、內袍、外袍和雙腿,你就還不能言敗,無論勝算多少。